“大熊猫之父”张和民:给大熊猫催情不再需要看交配片

10.10.2014  23:16

    新华网长春10月9日电(记者周长庆 张颖 李双溪)被誉为“大熊猫之父”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日前在吉林长白山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大熊猫现在已经不用看交配片催情了。

    “大熊猫在繁殖中存在着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幼崽成活难。”张和民说,以前培训雄性的大熊猫当上父亲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当时掌握的技术手段欠缺,就设法让大熊猫观摩同类种群配种状况的录像片,以提高雄性大熊猫自然配种的能力。“这一细节后来被讹传成让大熊猫看‘毛片’催情了。

    张和民说,现在通过改变饲养管理模式,改变营养配方,加上对大熊猫实际行为的诱导和培训,目前已解决了大熊猫繁育的“三难”问题,大熊猫已经不用再看“毛片”了。

    据了解,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繁殖大熊猫的过程中,对大熊猫考虑更多的是遗传多样性,因为大熊猫遗传系数分为6个等级,比较高的等级是遗传多样性比较好的,就尽量让它自然交配。

    “有些遗传物质挺好的、遗传贡献挺大的大熊猫,对于选择的伴侣不愿意自然交配的情况下,我们就要采取人工授精,这是一种双保险,是一种补充的手段。”张和民说。

    张和民还透露,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三个基地基础上正准备扩大规模,使得接待志愿者的能力能够有所提升,或将为更多大熊猫志愿者增加机会。

    据了解,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每年迎来两千名大熊猫志愿者,其中90%为外籍人士,志愿者的服务期限通常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志愿者在饲养员老师带领下分组开展饲养工作,负责大熊猫的安全、吃住行和管理。“但大熊猫志愿者活动一定得有序开展,不能干扰大熊猫的生活。”张和民说。

    据介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震后研究中心制定了重建规划,重建完成后的研究中心以卧龙为中心,包括卧龙、雅安碧峰峡、都江堰三个基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