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试点大水面水质生态修复 再造一个生态系统

04.08.2014  09:28

图为黄河镇水库微孔曝气增氧水质修复现场。

    试点大水面水质生态修复,再造一个生态系统

    7月25日,内江市市中区黄河镇水库大坝上,水库管理所所长李进忙着查看水面浮床里空心菜的长势。“这些植物就像‘信号灯’,随时提醒水质有无变化。”李进说。

    从2013年开始,内江在全省率先开展大水面水质生态修复技术试点,通过投放滤食性鱼类、安装浮床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逐步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

    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有11个水库及1万余亩池塘水面开展了该项技术示范,水质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郭飞 本报记者 周海波 文/图 “肥水”之痛三年死鱼近500吨 “2013年前,水库大规模网箱养鱼和肥水养鱼,每天往水里投放的饵料近千吨。”李进说,当时,库区16公里沿线都养鱼,每年打捞400多吨鱼,年产值数千万元。

    然而,集约化养鱼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导致水里的残饵、动物排泄物、肥料与药物过多,氮、磷、钾超标,水体富营养化。“水库的水是乳白色的,那是浮游生物的尸体。鱼类缺氧,开始大面积死亡,最严重时三年死亡近500吨鱼,库区附近到处是埋死鱼的土坑。”李进回忆说。

    不只黄河镇水库,上世纪80年代,内江掀起水产养殖热,至少上百个中、小型水库从事肥水养鱼。资料显示,到2012年底,全市水产品养殖总产量11.05万吨,产生的残饵就近3万吨,大部分养殖水体成为“肥水”。

    2012年,内江因水质污染及鱼类病害造成水产品损失458吨,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余万元。此外,自然水体的生态系统发生紊乱,鱼类病害频频发生,一些稀有物种消失。 “减肥”之路再造生态修复系统 “植物可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增加氧气,加快自我修复。你看,这些空心菜都枯黄了,说明水质较好。”在一处浮床前,李进说。

    试点中,黄河镇水库架设了1亩多的浮床,上面栽植空心菜。“一般来说,苗子最好超过20公分。密度适中就行。”空心菜成熟后,还可以采来卖钱,贴补成本。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水质,现在看来效果比较明显。”李进介绍,以前,他们试过从闸门底部、涵洞放水排走淤泥,但见不到成效;洒生石灰净化水库水,短期内可行,但水质提高有限,且一年两次得花费三到四万元。

    “黄河镇水库的问题不是个例,在全省乃至全国,大水面水质修复一直处于探索中。”内江市水产渔政局局长郭兆祥说,因涉及面广、污染源头不可控等因素,大水面水质修复举步维艰,要改善水质,必须从减源、滤污、净水三个方面共同发力。

    2013年8月,内江市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结合该计划,内江水产渔政部门决定开展水库水质生态修复,选择隆昌县严家滩、威远县船石湖、市中区黄河镇水库及10个池塘两万余亩水域进行试点。

    此外,黄河镇水库还投放了8万尾花鲢、白鲢等滤食性鱼类。“这些鱼以浮游生物为食。鱼的投放数量根据水的肥度来决定,一般来说,肥水养鱼1亩要投放300尾鱼,生态养殖则只需10-30尾。”李进说,每年打捞一次鱼,看鱼的产量判断水质改善情况。

    目前,黄河镇水库的水质为三类,二类水质成为生态修复力争达到的目标。“此次试点,就是想通过投放鱼类、种植水生植物等人工干预措施,在水中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然后通过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质的自我恢复。”郭兆祥说。

    原标题: 减肥”,还水库一泓清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