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进城”政策结束 成都周边苗圃变人造森林

21.02.2014  15:59

林业局叫停移植大树古树进行城市绿化 以银杏、桂花等为代表的大树树种价格下滑20%-70%、销量下滑一半

 

2月20日,成都温江区万春镇,几棵大树正等待被运走。以前来拉树的车排成长队。(摄影 杨涛)

 

  2月20日,温江区等待出售的银杏苗圃。

苗圃销售:尽管春季是销售旺季,但你看周围的苗圃,哪家不是静悄悄的,以前早就忙得团团转了

园林公司:银杏价格跌了30%多。现在五六千一株的,以前一万多。桂花以前三两千的,现在也就几百块钱

川农教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缩减,房地产也受到了一定的宏观调控,不再追求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

没有了“大树进城”的政策刺激,房地产客户采购需求也已发生了变化。以银杏、桂花为代表的名贵大树,如今量价齐跌。投资几十万到上千万的苗圃,如今已成一片片人造森林。

春天来了,但温江经营大树的花木商们,却还在严冬里挣扎。

十年前,在“大树进城”的热潮之下,来来往往的大型货车通宵达旦进出,花木商们数钱数到手抽筋。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在温江各大苗圃里,大型货车已经难见踪影,员工们耍得“无聊,长胖了一圈”,老板们都在思考转型,或者“钱给够就转手”,一些小规模的苗木商,甚至“树都不要了,鼓捣把地退给了农民”……

记者连日来走访发现,从前年年底开始,以银杏、桂花等为代表的大树树种,价格下滑20%-70%不等,而成交量更是跌得惊人,一位以银杏为主要经营品种的老板直言,成交量相比最好的年份,下滑了一半以上,“有时候一个月的销量,还不及往年一天的销量。”投资几十万到上千万的苗圃,如今已成一片片人造森林。

大树产业寒冬之下,从全国绿化委员会以及国家林业局传出来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后简称通知),让不少花木商愈加感叹“影响巨大”。

通知表示:“一些地方为加快绿化美化进程,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发展政绩,盲目攀比绿化速度和树木档次,大量移植大树古树进行城乡绿化,强求一日成林、一夜成景,搞形象工程。

通知规定,为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四风”,坚决摈弃追求奢华、急功近利、违背科学、铺张浪费的城乡绿化发展模式,杜绝大树古树违法采挖、运输和经营行为,坚决遏制大树古树移植之风。凡违法采挖、不能全冠栽植的大树一律不准用于城乡绿化。这样的一纸通知,又会对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现场

销售小妹:“耍起都长胖了

离春天越来越近,走进温江这个大“森林”,绿树正在发芽,鲜花正在悄然开放。

然而,生态大道两侧的苗圃里,却看不到大卡车、吊车起吊大树的忙碌身影。

生意不好做啊,你看周围的苗圃,哪家不是静悄悄的嘛”,在温江一家以银杏为主要经营项目的苗圃里,销售小妹刘莹(化名)手里抱着一个暖手宝,无聊地走来走去,一会儿逗一下苗圃内养的小狗,一会儿去旁边的屋里找人聊天。

公司办公室门前的水泥路上,安静地停靠着几辆小轿车,有的是公司员工的,有的是来串门玩的,没有一个是买家来看树的。

刘莹苦笑着说,“以前哪里像现在这样悠闲哦,早就忙得团团转了,现在倒好,耍起人都胖了一圈。

说起当年的忙碌,刘莹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中。

苗圃的旺季是在春秋季节,尤其是每年开春之后,苗圃的生意就开始火了起来。“往年我基本上都没法坐下来,都是带着客户满园子挑树,有时候通宵达旦都忙不完。”刘莹说,苗圃里面一边不停把树挖出来让买主拉走,另一边收购来的树苗正在往下栽。有时候树苗刚种上,就被人看中,马上就把刚填好的土扒开。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候很多买家都是拿现金,车子后备箱装着钱,在温江的大路上跑,看到哪家规模大质量好,他们就直接从后备箱把钱数给你。

刘莹说,以前生意好,她还会帮公司跑银行存钱,“皮包带子都快提断了”。作为一名销售人员,行情好的时候,公司给的提成也很可观。4年前有一棵树,她卖了48万,公司当场就奖励了一万元。

然而如今,树卖不出去,工资奖金也相应下滑,“一个月都不一定卖得出去一棵。”刘莹说。

对话

银杏、桂花量价齐跌

销量减半 产业遭遇最强“寒冬

另外一家园林公司的员工胡先生,则跟记者约到了温江城区的一家茶楼。“不喝茶现在还能干嘛?”胡先生直接了当地说,年都过完了,但是仍然没得生意。他告诉记者,目前银杏的价格跌了30%多。现在五六千一株的,以前都是一万多。桂花跌得更多,以前三两千的,现在价位也就几百块钱。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四川付氏银杏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立强的证实。眼下市场上直径25厘米以上的银杏,过去能卖两万多块,现在只能卖到一万多块。而直径更小的银杏,下降幅度达到了30%以上。桂花则降得更凶。以前直径10厘米左右的桂花树,能卖到3000块,如今下降到800块,降幅达到7成。

主要还是因为大环境影响。”付立强直言,公司的客户七成都是房地产客户。然而,房地产市场受到国家宏观调整之后,对苗木的采购需求也不如过去那么旺盛了。他告诉记者,往年公司一年销售额轻松上亿,然而去年仅仅成交了几千万,销量只能达到以往的一半左右,“真的是冬天来了。

成本上涨 停止收树收地“暂时观望

在温江区寿安镇汪家湾经营成都大千园艺有限公司的汪敏,也连连感叹“恼火”。往年这个时节,正是她出门去收树的时候,然而今年,用她的话说“不敢收了,还在观望”。

一是大树销不动,二是今年的成本又上涨了。“以前运一棵30厘米直径的树,只需要4.2米长的车子拉,但现在超长超宽都要罚,所以必须要用17米长的车。运输成本一下从600元上涨到3000元。”汪敏说,本来大树的价格都在降,这成本只能自己消化。

在她看来,今年绝对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她的客户比例中,80%都是房地产客户,“能不能把成本赚回来,悬啊。”今年开春以来,都还没有什么生意,这让她充满了危机感。

现在只能等起,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汪敏说,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她还会不停扩张种植规模,然而今年压力太大了,只能拿以前挣的钱来支撑。

整月不开张 土流网经理也转行了

谈荣启是土流网成都办事处的客户经理,但是最近他却从这个行业抽身,去做家具行业的销售代表了。谈到这个转变,他自己也充满了无奈,“生意不好啊,经常都是整月整月不开张,养家糊口都没办法了”。

谈荣启说,虽然现在有不少苗圃在转让,但接手的人并不多。“你想啊,转让苗圃的人肯定是因为生意不好才转,那谁又来接呢?

谈荣启说,以前土地成本虽然在不断涨,但是苗圃生意好的时候,这些成本可以不用太计较,但现在的情况是,土地成本没有降价,但是营收却在下降。

原因

银杏桂花被乡土树种取代

曾几何时,“大树进城”是多么火爆的一个词。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早在2005年的5月18日,成都市首批“大树进城”绿化工程正式启动,当晚5棵胸径约20厘米、树龄近40年的银杏树移植到成都滨江中路。

那一轮的“大树进城”,移植了大约10万棵大树,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刺激了成都的大树经济。

除了公用绿地,市政设施建设,房地产楼盘,也是这些大树的安身之地。

为了打造绿化环境,提升楼盘品质,不少楼盘都采购了名贵大树。当年的数据显示,“世纪城”移栽了近两千株名贵大树;“花样年别样城”仅一期就移栽了10多种近1000棵名贵树木,其中胸径20—30厘米的银杏100多棵;“迎宾大道1号”移植了100棵高大楠木、100棵香樟……

接受采访的多个花木商直言,影响市场的最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市场需求锐减。而作为最主要的客户之一——房地产商,其采购的花木结构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我们楼盘对于绿化景观的投入,其实并没有怎么大幅缩减,但是不像原来那样,特别注重买银杏这样的大树。”一楼盘采购部门的负责人说,楼盘近年来更注重采购乡土树种。

在城东一楼盘里,最近刚刚完工的二三期,也被业主诟病“绿化跟一期没得比”。

记者在该小区里看到,一期项目的绿化主要以大树为主,银杏、香樟、桂花等等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然而二三期里,基本上看不到直径超过30厘米的树种。

分析近两年来大树产业低迷的原因,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陈其兵教授认为,目前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缩减,房地产也受到了一定的宏观调控,不再追求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的趋势,这必然会导致该行业出现这样的局面。(记者 陈黎 屈咏梅 实习记者 张舟)

立即评

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陈黎

每一个行业总有周期循环。大树的量价齐跌,也并不是说这个行业前途暗淡。相反,PM2.5,大气污染给花木产业带来了绝佳的产业机遇,加之不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花木的市场空间仍旧巨大。

所以,在产业周期之中,兴盛间预见危机,绝境时发现希望,或许才是值得经营者深深思考的问题。

经济高速发展,总会产生泡沫。调控政策使得市场看上去悲鸿遍地,但却在企业和社会经历阵痛之时,将泡沫挤掉。

经历这样的痛苦,就像撕掉粘在伤口上的纱布,总要见风雨,伤口才能更快愈合。也只有如此,每一个产业才能够抛弃过去浮躁的心态,以市场的精神经营,产业结构才能够日趋合理。

经历这样的痛苦,也恰恰是企业自我创新,自我激励的过程。过去老旧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变化着的形势。企业无法改变政策,那就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和理念。也许有的企业还指望政府出手,救它们于水火。但是,这终究是市场的职责。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市场上的作用会越来越小,企业想要生存,只能靠自己。

需求仍在,行业正在洗牌。企业只有按照市场规律,求新求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许有机会,成为小说中的那个“独孤求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