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解读中国城镇化30年

03.12.2013  11:22

  北师大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谈他的城镇化研究经历

明起本报推出《川南城镇化发展报告

我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按照不同阶段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总结为八个字:规模、机制、区域、新型,”北师大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说。

30多年来,在学界对中国城镇化研究的进程中,胡必亮几乎参与了各个不同阶段。

1983 年 9 月 21 日,被誉为“世界级社会科学家”的费孝通教授在南京作了著名的“小城镇 大问题”报告。次年 12 月,费孝通的“江苏小城镇研究讨论会第二次会议”上,胡必亮递交了他第一份关于小城镇研究的论文。

1989年春节后,第一次“民工潮”出现时,胡必亮就和同事们一起守在北京火车站,采访调查来往的农民工。基于这样的观察与分析,他的研究视角开始从小城镇,逐步转向中国城镇化的“机制问题”。

第1阶段 规模

调研小城镇探讨“什么规模才合理

当时大家都在讨论城镇规模,究竟是发展小城镇呢,还是发展大城市?一派学者认为,小城镇靠农村,有广大的腹地;大城市得到政策的支持,一般都发展得比较好,而中等城市发展明显不足。

华西都市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镇化研究呈现出什么特点?胡必亮:两个字概括,就是“规模”,城镇的合理规模问题。当时大家都在讨论城镇规模,究竟是发展小城镇呢,还是发展大城市?最多的一派学者认为小城镇很重要,过去小城镇发展严重不足,现在该大力发展;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大城市还是最重要的,因为城市发展有其规律,其中规模经济就是一个客观规律,相当多的中国城市的规模还不够大,发展大城市可以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另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发展中等城市比较重要,当时中等城市实际上处在大城市和小城镇中间一个凹陷区,很多中等城市不仅没有发展,而且还衰落了。这主要是指那些地级市,加上有些比较大的县级市,它们的经济实力一般不强,也得不到政策的有力支持。这一派学者认为,小城镇靠农村,有广大的腹地;大城市得到政策的支持,一般都发展得比较好,而中等城市发展明显不足。

这些都是城镇化研究中涉及到的城镇规模问题。

第2阶段 机制

关注民工潮思考“城市机制的转型

看到“民工潮”的出现,我就在考虑这个“机制”的问题。大量农民工来了城市,但城市并不接受他们,就有可能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华西都市报:在这之后,城镇化研究又进入到了什么阶段?胡必亮:1988年初,我跟随当时以国家科委为主组成的一个代表团,和美国的东西方中心联合做了一项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研究。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从各种场合的研讨中以及从我与中外同行的交流中,感觉到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好像并不都是规模问题,而是机制问题。政府出台一个政策让发展大城市,大城市就发展,搞个政策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就发展,好像是由政府控制的,但在这样的表面现象背后,城市的成长实际上是有它自己内在的成长机制的,(那就)是市场的力量。

华西都市报:农民工是你研究城镇化机制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胡必亮:当时看到“民工潮”的出现,我就在考虑这个“机制”的问题。如果农民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到了城市,但现实的城市发展机制仍然还是政府控制型的,即主要是通过户籍制度来控制的,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冲突,大量农民工来了城市,但城市并不接受他们,就有可能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3阶段 区域

研究大都市区探索“区域一体化

从1989年到1992年,我开始研究大都市区问题。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我在当时提出,西部落后地方应该集中发展大城市,中部地区重视发展中等城市,沿海地区积极发展小城镇的看法。

华西都市报:在机制问题研究之后,对城镇化研究有了哪些深化?胡必亮:从1989年到1992年,我开始研究大都市区问题。那段时间正好在国外读一个区域经济的硕士学位,是由位于曼谷的亚洲理工学院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区域规划系联合举办的一个硕士项目。

华西都市报:现在各地在提的城市群概念,和此前您研究的大都市区和区域一体化是一种什么关系?

胡必亮:首先,城市群和都市区的概念存在一致性,根据我的研究,这是一种最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一种方式。如果好多城市积聚在这一块,处在中间零星的农村地区很快就城镇化了。城市群覆盖面积大,生活质量高,区域之间互相融为一体。

第二,城市群是国际上发展的一种趋势。美国总人口的60%以上目前都是居住在城市群或城市带里的。日本也是,欧洲的城市群有些还是国际性的,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到德国的鲁尔区,囊括了几十座城市、几十所大学。

第三,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相对来说也低。如果建一座城市,离得太远,成本就很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搞城市群,或者都市区,可以集约使用一些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

第4阶段 新型

新型城镇化首倡“六位一体”框架

我提出了这个“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的初步分析框架,就是我现在对最新的城镇化的新认识。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体系,这其中市场机制应该起主导作用。

华西都市报:此后就进入到新型城镇化研究阶段?胡必亮:对。因为传统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所以必须创新出一条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这样就很自然地提出了新型城镇化。

华西都市报:那什么是新型城镇呢?胡必亮:关于新型城镇化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现在不少人高度将其概括为一点,称新型城镇化就是人的城镇化。我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提出了“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框架。

华西都市报:具体哪“六位一体”?胡必亮:“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指城镇化这个大系统至少应包括六个子系统:自然资源系统、经济增长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发展系统、空间结构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华西都市报记者王国平

@人物

胡必亮

北师大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

他几乎参与了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研究进程的各个不同阶段。

1989年春节后第一次出现“民工潮”,他就和研究室的同事们一起冒着春寒守在北京火车站的门口,对来来往往的农民工进行采访调查。

在日后的学术生涯中,胡必亮先后在美国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和维腾大学以及美国哈弗大学等高等学府和学术机构学习深造,还曾在世界银行中国经济研究部做了两年半的经济官员,在法国兴业银行证券做了四年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兼该公司驻北京的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