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的大智慧

12.12.2014  04:54

本周由一个全民热门话题开局。周一,支付宝发布10年“对账单”,其公布的大数据显示,川人支付金额全国排名第九,成都用户占了全川总额的63%。一时间,微信朋友圈刮起了“跺手”热,不少网友扼腕叹息:满屏尽是辛酸泪啊!

个人的钱怎么花才合理,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相比之下,对于政府的钱应该怎么花这一问题,人们的意见更能趋于一致。12月9日,成都市召开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工作会,宣布该市将全面启动十大行动。

消息一出,成都人民激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啊!据说,这是继“北改”后,成都启动的最大规模民生工程,“四改”指棚户区、城中村、老旧院落、老旧市场改造,“六治理”指大气雾霾、河渠污染、交通秩序、市容市貌、违法建设、农村环境的治理。

十大行动涵盖了城市空间、产业、生态、管理和城乡形态多个方面,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直接相关,计划完成的时间为3—5年,由此可见成都想要“剔除”那些不现代、不宜居、不公平因素的迫切愿望与攻坚决心。有媒体用“民之所呼,政之所向”评论此事,认为此举将极大改善成都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让每个市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成都这座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大智慧”,她期望以此为先导,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奠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

这几年,成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地位不断提升,但因人口高度聚集而带来的“大城市病”也随之诞生,比如部分区域的“脏乱差”、拥堵的交通状况、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以及还有待提高的人口素质。

解决“大城市病”,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城市治理者以“治病”为理由,把外来人口挡在城市以外,甚至通过各种政策驱逐人口;另一种则是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功能分区疏解压力,同时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为选择了这座城市的人们遮风挡雨。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要控制一些特大城市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多年的实践说明,第一种路径是走不通的,它既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多年的实践也同时告诉我们,走第二种路径,不光是要从管理上下功夫,更需要构建起一个健康的城市生态体系。

回过头来看,近几年,成都一直在“多条腿”走路。规划新一轮城镇体系,明确提出卫星城建设;大兴交通会战和生态建设;先行先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一次,以“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为纲,成都又将展露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