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系列”之:“大思政视野下如何看待思政课”
2018 年4月27日,思政教研室的创新教研会“相约系列”在二教1004召开。本次相约的嘉宾是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志州,通识 教育部 陈晓琴副主任主持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所以,谋划与构建“大思政”格局,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形成全员育人的态势已然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如何在大思政背景下既抓住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又能和大思政形成合力,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首次“相约”,我们就把视线聚焦到了“大思政视野下如何看待思政课”这个话题上。
何副院长分管我校的学生工作,曾担任多年思政课专任教师,又长期从事学生管理,有着大思政背景下丰富的思政工作经验。何副院长在会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走进思政课堂认真听课。会议在轻松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何副院长非常认真地倾听了大家的发言,就青年教师提出的一些困惑,何副院长分享了自己当年作为年轻教师时的一些故事和心得,鼓励年轻教师多开动脑筋,多发挥年轻人的优势,主动联系学生,慢慢总结和积累经验。为了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的对象,何副院长还耐心细致地介绍了学校目前的九类学生的基本情况,这让年轻教师很有收获。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何副院长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常做常新的事,尤其在新手段的使用上,课外补充在哪些点上都一定要研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形式上可以多样和新颖,但需要把课程体系融入在新的形式里。
在传授知识与研究问题方面,学生在学校的政治课上还是要有灌输的,传授的知识当然也是要经得起拷问的;在研究问题上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
在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培训,加强科研,安排经费,拓展实践基地,服务思政教学的主题和内容。比如,带上思政课学习中的“粉丝”学生,去红砂村、友爱村、战旗村,感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果,感受从“一化三改”到现在的历史发展脉络。比如去东郊音乐广场,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寻找文化自信,挖掘工业化进程背后的东西,思考为什么衰败?为什么失去了竞争力?比如去李劼人故居,讲讲辛亥革命前后的背景……还可以思考与学生社团如何合作?如何让更多的尤其是学思政的专职辅导员也加入到思政教学中来充实队伍?如何把班团教育放在形势教育专题中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
最后,何副院长讲到,思政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慕课只能解决面上的问题,不能替代思政教师的功能和作用。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进行情感交流,拉近教学距离。总之,思政课是鲜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是有存在感的。把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是有意义的,是影响终身的,要告诉学生,如果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会关心你的。我们的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寻找到应有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本次创新教研会形式新颖,切中要弊,聚焦问题,参与度高。思政教研室的创新教研会——“相约系列”,希望通过“相约”更多相关的领导、专家、同行、学生等,既为我们自己答疑解惑,也为探索和研究更有效的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供最真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