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时有时无 系农历大小月所致
17.02.2015 22:10
本文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新华社天津2月17日电(记者周润健)人们习惯把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对于人们来说,这天是辞旧迎新的节点,是新年和旧年更替的日子。
2月18日,是中国农历马年的腊月三十,也称大年三十、年三十。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前年是过了腊月廿九就直通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没有年三十,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过了年三十才进入农历春节,而明年则又过了腊月廿九“直奔”大年初一。那么,年三十为何时有时无呢?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林愿介绍说,有无“年三十”主要是由农历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所决定的。
中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安排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29.53059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又必须要用整数来表示,因此人们就用设定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的方法,让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又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所在日,所以要按照两次出现朔的间隔天数来定大、小月。两朔间隔为30天时为大月,两朔间隔为29天时为小月。大小月的安排不是固定的。
由于都是恰逢29天的小月,所以壬申龙年和癸巳蛇年春节前一天的“年三十”就都被“省略”了;由于都是恰逢30天的大月,农历甲午马年和乙未羊年春节前一天的“年三十”就没有“缺席”。
林愿表示,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这导致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要比没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多。
天文年历显示,未来20年,也就是到2035年,中国农历春节前一天有“年三十”的共有11次。(完)
本文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17.02.2015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