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焕发新活力 芦山灾区木房震后新生

16.04.2014  15:09

芦山宝盛乡中坝村,新立起的木架房屋顶上,村民们正在上瓦。

    当了40多年的老木匠张明武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着帮村民建房。

  □本报记者 程文雯 黄里王飞/文衡昌辉 程文雯/图

  在芦山,木架房曾经是当地最常见的房屋。随着时代发展,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4·20”芦山强烈地震以后,木架房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又多了起来,宝盛、双石、思延、清仁等乡镇都能看到新起的木架。一些村民还将老房子修出新样式,在当地搞起农家乐。原本已经开始没落的传统建筑,在大山深处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二、三,拉——”,2月24日早上8点,一阵响亮的号子划破大山的宁静,100多位村民一起为周显才家的新房拉起木架。在大家的协作下,一座新房的框架很快搭好。“4·20”地震后,这样的场景在芦山县的乡村时常都能看见。

  周显才的新家准备建在宝盛乡中坝村的一个居民安置点。记者来到时,村民们正准备拉起建房用的第二座木架。架子被三个1米多高的三脚架撑成斜板状,40多岁的杨邦兵正站在架子上,给柱子顶端系麻绳。“中间的三根柱子每根上面系两根,到时候两头拉,旁边的各系两根竹子,一来可以拉,二来可以做支撑。”杨邦兵告诉记者。在他身后,还有几位村民正在将两根横木用竹篾固定到架子下方,“这在扶架子的时候可以起固定作用。”杨邦兵解释道。他立起身来,将绳子甩向前后,系着围裙的妇女,满头白发的老人……村民们拉起绳子严阵以待。“一、二、三。”人群中有人带头喊道,“拉——!”大家一起应声,手握麻绳的村民们开始用力后退,杨邦兵和十几个村民则躬身用力压住竹篾捆上的横木,他们身后,30多个壮汉在木架后面排成两三排,一起用力向上推……

  当天,100位村民从早上8点一直忙活到临近10点半,木架和横木才全部搭好,一座两层民房的主体构架屹立眼前,所有木头全部用卯榫结构连接。屋主周显才告诉记者,他计划每层设计五间房,厨房和卫生间则单独修在屋外。“我们这大山里盛产杉木,树长得直又结实,是盖房子的好材料。”木匠杨安高介绍说,房子的柱子一般要用20年左右的整木,其他部分的木材可以细一些。做横木的木头要先晒干,这样榫头才不会在失去水分后变小,造成松动,做柱子的木头则要在有水分的时候就开始加工,这样架子搭起来以后榫眼会自然收缩,把榫头固定得更紧。“砍木头最好在农历8月到12月,这个季节木头比春夏两季要干燥,虫子才不会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