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山,方知“脱贫攻坚”不能说说就算

02.12.2017  01:50

 

从外面看山,都是风景。

 

如果说喜欢上新闻联播,是成熟的开始,那我最近的成长大概算的上“茁壮”了。十九大报告是我近一个星期以来每天必追的节目,那些关乎民生的字字句句,读起来很是动听。

 

10月21号,正值十九大召开第四天,学院党组织举行了“扶贫”活动,让我读懂了十九大报告里关于“攻坚脱贫”的论述,也明白了这块“硬骨头”之所以难啃,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真的了解贫困。早上8点,我们从学校出发,前往平武县南坝镇垭头坪村实践精准扶贫。驱车近4个小时,一路绿色渐浓,空气也越来越好闻,透过车窗看到青山外萦绕的青烟,便觉得那些山里面一定住着神仙。一路忙着看山,忙着感叹着古时候那些归隐山林居士们的匠心风骨...从外面看山,满眼看到的只有静谧和风景,我还不能将它和“贫困”搭上一点关系。

 

从里面看山,方知深情。

 

来到山脚下,大巴换乘小车,司机说:“路难走,只能开小车”,听这话的时候,我并不能想象那是怎样的“难走”,直到一路盘山而上,有如坐过山车般刺激酸爽,我才明白,这条一边上行一边180°转弯的山路,何止是“难走”这么简单。仰头看到前面好像没路了,一个急转弯,路又堵在眼前...一路上我死死地抓住车门把手,紧闭着眼,总觉得下一秒车就会溜下去,就这样到达半山腰,车并没有打滑,这让科目二都未能考过的我对眼前的这位司机由然而生一种敬仰。

 

从半山腰下车,一股猪粪鸟屎混杂的味道扑鼻而来,循着这大自然恩赐的味道走十几步泥巴路,就到了第一户人家。木头搭建而成的三间屋子相互支撑着,上面耷拉着黑色的瓦片,缺失的木板成为窗户,里面漆黑一片。隔了好一会儿,从屋里踱出来一个中年人,一身褐色的西服,上衣因缺了两颗纽扣而显得格外肥大,一双黄军鞋,没有鞋带,裤腿和鞋帮上沾满泥巴。看到我们,中年人蜡黄色的脸上并没有闪现惊喜或者其他该有的表情,也许他经历过很多次被资助的情形,所以淡定。也许仅仅是因为他刚干过农活,累到不想说话。中年人接过我们带来的被褥和床单,依然垂首低眉。院长和书记和中年人寒暄一阵,没有多余的话,大家便离开前往第二家住户。在车上,我了解到,中年人一人独居,身患重病,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亲戚朋友,是村里需要帮扶的重点对象。

 

沿着山路又走了十分钟的车程,来到第二户人家,这家有夫妻两人,家里养有两头猪和几只鸡,还有核桃和板栗树,这样的家境在村里算得上“富足”了。但是,家里上学孩子让这个原本能自给自足的家庭食不果腹。他们养的猪和鸡,核桃和板栗等农产品,因为没有销售渠道,只能自己吃,吃不完的烂掉坏掉。东西卖不出去,没有经济来源,孩子们的学费就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只有走进大山,方知“脱贫攻坚”不能说说就算。

 

深山里,贫困都是一样的,但辛酸各有不同。这次的精准扶贫活动室在我校驻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走访了垭头坪村陈家山组、垭头坪组4户贫困户,仔细查看了他们的住房条件,详细了解贫困户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保障、子女就学、产业发展等情况,并为他们送去了棉被等御寒物品。一床被褥也许可以帮一家人过个温暖冬天,但不足以温暖他们的一生。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这深山中,生活的希望就像屋顶的炊烟,风一吹就散。一个壮年男性,因疾病缠身而丧失本该有的血气方刚,我想他思想上承受的压力可能要比生活上的缺衣少食更加难捱。他蜡黄色的脸和空洞的眼睛,也许并不能紧紧靠一床被褥去充实填满。在这大山中,比起生活上的饥寒,精神上的贫瘠显得更加可怕。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模样,未来的日子有什么变化,通通不知道。一对勤劳夫妻,因为大山的阻隔而无法将劳动力转化为价值,再加上教育的重担,生活举步维艰。这样的日子就像白蜡,没有颜色,也不够明亮,咀嚼起来还有点酸涩。

 

我想,下次我们再来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做一次演出,或载歌载舞,或演讲畅聊,各种形式都是交流。精神生活丰富了,日子就有了盼头。我们也能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支教,学生交换,教育补助等,知识永远是托起明天的双手;我们还可以帮给他们带来产品出销的方式,和更多关于现代经济和互联网的知识,让这里的劳动变得有意义而富有价值,这些都是我们能做也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你也看过这层叠栉比的青山,爬过这蜿蜒急转的山路,听过这清脆响彻的鸡鸣,你就会懂,扶贫攻坚,可以是一床被褥的温暖,还可以是一次精神的慰藉,更得是一场希望的播种。大山里的人们,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精神上的充盈和对未来的期许是同样重要的食粮。

 

我们在扶贫的路上,虽然已走出很远,但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希望更多的你和我正走在路上。(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黄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