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第五次“两代会”代表系列访谈(三)

31.10.2014  12:13

   编者按: 日前,我校第五次工会会员、教职工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本次“两代会”共收到代表提案共百余件,这些提案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让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到这些提案背后的故事,展现提案人认真履职、积极参政议政的风采,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推出“两会代表系列”访谈,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受采访提案人: 毛丽娅

  提案内容:关于进一步营造四川师范大学校园学术氛围的建议

  提案人介绍:毛丽娅,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南京大学在站博士后。

   记: 您在提案中说到,不少学生将课余时间耗费在QQ聊天、微信、网购等上面,导致学生很难静心下来认真多读几本书。您觉得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毛: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购买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正确利用其为学习服务才是关键。

  我认为,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无法静心下来认真读书,应该说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管理、学生自身的因素。一是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上对金钱和物质享乐的崇拜,浮躁的社会风气等等,使学生经不住外界的各种诱惑,导致学生无法静心读书。二是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还需要制订更为完备的评价体系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认真读书。此外,整个学校校园学术文化氛围营造力度也还不够。三是从学生方面来看,一些学生由于缺少长远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责任感,学习动力不足,考试追求及格,不愿认真读书,于是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网上娱乐、闲聊等。

   记: 您所说的鼓励学生拥有创新思维,积极开展研究成果展示,注重提升学术研究氛围的建议,这样对导师的配备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有怎样的要求?

   毛: 首先,从导师配备来看,一是学校要继续推进小班化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老师也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二是实行学术导师制度。本科生除了配备年级辅导员、研究生班主任之外,还应该为每一个教学班配备一名副高以上学术导师,每学期进行2-3次专业学习及方法义务指导,让学生从进入四川师范大学开始,就能够得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较强老师的指导。三是各学院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定期开展专题性学术沙龙,活跃学术气氛,加强人文交流,培养创新思维,由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主办,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并鼓励广大师生参与。

  其次,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相应改进。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可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安排时间由学生主持、讲解、评议,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二是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共同就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将讨论式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在学校一本招生的专业,要求本科生不仅要撰写毕业论文,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由学生主动联系学院相关研究领域的导师进行指导撰写学年论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导师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义务指导。

   记: 学科交叉、跨学科合作研究是一个结合多方智慧,开拓思维的研究形式。像这样的校内创新,您认为实施难点是什么,可行之处在哪里?

   毛: 一、实施难点。作为教师,要积极开展交叉学科、跨学科合作与研究,而目前学校在这方面相对较薄弱;而作为学生,还没有做好进行学科交叉、跨学科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目前,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学术交流不多,在学科设置上对跨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

  二、可行之处。一是学校已在全校开设有一些跨学科选修课,有一定基础;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学校要鼓励各专业教师多面向学生开设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专题讲座、选修课程,此外,还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选修课程;三是在学科设置上,学校要鼓励教师从事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对学生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四是搭建不同学科交流平台。在目前研究生学术年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的基础上举办一些“专题学术论坛”。学校可以根据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确定主题,让不同学院、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博士生围绕某一热点专题展开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和学习,在校园营造出一种多学科交叉促进的学术文化氛围。跨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方法,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常常为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走到一起,合作研究。如当年在剑桥大学做研究的青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在此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克里克就曾成功地携手合作,并于1953年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成功地将生物学延伸拓展到医学领域,使剑桥大学的医学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记: 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术素养,对此您对我校学生有何建议?

   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但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需要通过读书不断地总结、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读书要广博与专精相结合,对于专业书籍,要选择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认真阅读,构建起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其他相关领域的书籍也应广泛阅读,加强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吸收,扩大知识面。这样也才有可能在交叉学科、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取得创新成果。

  二是要读好书。只有好书才能明智,启迪思维,甚至影响人生。习近平主席就爱读书,他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前不久他在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谈到了文艺对自己的影响,因喜欢海明威《老人与海》,他首访古巴期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这本书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访问时,又抽空去了城里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除了读专业书籍外,还要多读一些中外古今经典名著。

  三要善于读书。读书也讲究方法,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则要精读,有的书读一遍,有的书可能会读无数遍,而且常读常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初中课本上就有,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读的感受是不同的。《岳阳楼记》中所透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是时代呼唤的。

  四是要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读书过程中,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五是多读一些本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论著,提高自身学术研究素养和研究能力。

  六是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平时在读书之余,若有一得之见,都可以动手写成文章。图书馆举行读书活动、征文活动要积极参与,分享我与图书馆的故事,交流数字图书馆使用心得,养成写读书札记、随笔的良好习惯。

  总之,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读书中吸取营养,寻找乐趣,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三境界是治学的最终最高境界。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并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