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的“农二代”回村了

17.07.2014  07:46
与许多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不同,温江先锋村一些走出去的大学生,走的却是“回头路” 通过考学跳出“农门”,这曾是文云久对儿子文华根的期望,没想到,大学毕业后,走出先锋村的文华根又回来了。 先锋村在哪?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但“玩”盆景的人一口就能报出位置: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最北边,挨着郫县的清河乡。上世纪70年代起,先锋村的村民开始制作盆景,并逐步形成规模,在圈内打响了名头。 文云久是先锋村最早骑着自行车到成都青石桥卖盆景的那批人,他今年已经57岁,“再过几年我们怕是干不动了”。 不过,这两年,村里人发现,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回家继承手艺,成为了一种潮流。 村里的“宝贝”盼有继承人 7月9日,一场大雨后。文云久领着记者去看他家的“宝贝”,那是屋后的一大片桩头培育地,200多棵形态各异的罗汉松,高的不过1米,矮小的仅20公分。“猜猜,从小苗培育到这个样子,用了好久?”5年?8年?老汉摇摇头,伸出两个指头:“20年啰,人都老了,这树还没达到成品的标准呢!”他告诉记者,和普通花木不一样,盆景的制作周期很长,最快的做法是买“半成品”的桩头,再嫁接、造型,五六年能够“成品”就算快的了。 先锋村的盆景,集中在3组,6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文云久16岁开始学做盆景,东西做出来了,怎么变钱?年轻人脑子活,几个人便商量着到成都市区的青石桥卖盆景。因为做工好、造型美,先锋村的盆景很快在青石桥有了名声。 如今,盆景仍是3组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有50余人拿到了温江区园林技术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还有两名是高级职称。而且,人们早已不用外出“叫卖”,自有客户寻上门来选购,常常供不应求。 如今盆景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全组有200亩盆景园,几十万棵罗汉松、金弹子,每一棵都要人工蟠扎。但当年的小伙子已纷纷迈入花甲之年,村上也有些着急,更重要的是,川派盆景的同行不断推陈出新,如果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先锋村的手艺恐怕要没落。 大学生转变观念掀起“回乡潮” 文华根是文云久的独生子,2005年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在成都找了一份广告策划的工作。这与他家最初的设想基本一致——跳出“农门”,当个城里人。 文云久希望下一代过得舒服些,“做盆景太辛苦了,夏天毒日头,去年我腰上晒伤一大片。”的确,川派盆景讲究“身法”,也就是用棕丝或金属丝将树木的枝干造出虬曲多姿的模样,一弯一曲,全靠手工,一年四季做不完的活。 但很快,文华根就谋生了回家的念头。“家里搞了10多亩盆景基地,足有上万棵,嫁接施肥造型,事情太多了,父母根本忙不过来。”他发现,当“白领”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光鲜,一年挣的工资,远远比不上父亲在家搞盆景。   “不要小看3组的这200亩盆景基地,在地资产有1.5亿元。”3组组长郭良学说,盆景的附加值高,一棵10年的罗汉松盆景,能卖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和文华根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从攀枝花学院毕业的文武。“从小耳濡目染,我喜欢盆景艺术,干自家的事业难道不比在外打工好?再说,在家还能照顾父母。” 这几年,包括文华根和文武在内,村里有6个大学生先后回到村里,开始了“农二代”的创业。 年轻人的探索是村子未来的希望 种植、嫁接、造型、防治病虫害……文华根从头学起,他把之前上学和工作时积累的推广策划经验也用起来,积极协助村里的盆景专合社跑市场,效果很不错。 文武则专门拜了个“师傅”——中国盆景艺术家、川派盆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赖胜东,目前还没有“出师”。“先锋村的盆景偏规则式,优点是造型奇特优美,但人工痕迹比较重,现在市场上对自然式的盆景很推崇,我打算进行一些造型改良,工艺上更加创新。”文武的试验对象是自家地里的800棵罗汉。 如今电子商务十分红火,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也曾想过“上网”卖盆景,不过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物流。盆景不能压、不能翻转,如果不是成批量运输就相当麻烦。而且,一盆上好的盆景价格很高,客户如果没有现场亲眼看货,也很难放心地在网上下单。不过,这些年轻人仍然希望能多探索,找到电子商务与盆景产业结合的方式。 今年,温江区将打造12个生态项目,其中一个便是先锋村的养生沱盆景创意博览园,郭良学看好这个项目,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村里的年轻人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先锋村的盆景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微评 跳回“农门”一样有前途   对不少农村父母来说,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为的就是让他们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 而温江先锋村这6名大学生的回乡创业之举,却不走寻常路。或许,他们的举动不被父辈们理解和支持,但他们的选择至少表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正在变小。 6名大学生是真心愿意回到农村生活、创业,因为他们看到了家乡产业的发展前景。他们期盼用自己的所学、所识,为家乡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期待用新的营销理念和技术来开创一片新天地。其实,就算是把“农转非”当作“鲤鱼跳龙门”来对待的父辈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相比城市而言,农村的发展更需要有知识、思维活络的大学生;“农字号”岗位更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将给大学生们带来无限发展空间和机会,跳回“农门”会是越来越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们的选择。   (刘莉 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