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隆重召开

21.10.2016  14:02

10月19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和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届会议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交流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与变革之路,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制度,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工程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上午9时30分,峰会拉开帷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院士李德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士段宝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康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范文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季平、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周雪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中国工程院教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樊新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调研员侯永峰、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杨亚培、燕山大学校长刘宏民、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国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干部部副部长裴清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姜嘉乐、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靖;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副校长冯晓云、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以及来自国家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企业、高校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峰会。开幕式由徐飞主持。

开幕式上,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周雪峰在致辞中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远道而来参会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瞿振元在讲话中表示,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缺标准,理科化,轻视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改革中克服相关问题,并加大教育内容、教育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开幕式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院士李德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士段宝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中国工程院教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樊新岩进行了主题报告。此阶段由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主持。

李德毅作了以“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地位”为主题的报告,他从一级学科的产生方式以及确立一级学科的四项原则引出论题,指出智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国家战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都有着重要意义。他认为智能学科是以多个一级学科为基础交叉渗透产生的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任何已有的一级学科都不能替代它。

段宝岩围绕“国家富强依赖先进制造业”“制造强国需要优秀工程师”“如何培养未来优秀的工程师”三方面作了题为“制造强国急需优秀工程师”的报告。他以德国、日本、美国等多国制造业为例,结合“中国制造2025”、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变革和我国智能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在解决“如何培养未来优秀的工程师”问题上给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吴爱华作了题为“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报告。他在报告中结合我国新经济的时代特征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阐述了新经济与工程教育相互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继而提出了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他认为,要建设和发展新工科、适应和引领新经济,需要改革人才类型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努力。

樊新岩以“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推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题进行报告。他向与会人员解释工程院的定位和院士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展示了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成立的基本情况以及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最后。他介绍了工程院教委会今后的重点工作,以及如何加强与其他领域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

19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燕山大学校长刘宏民、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干部部副部长裴清宁、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姜嘉乐、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国栋进行了主题报告。此阶段主持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康凯主持。

徐飞以“办好一流工程教育 培养卓越工程师”为题进行报告。他表示,回顾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游牧渔猎到刀耕火种,从蒙昧野蛮到文明开化,从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信息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化,背后总是伴随着某种重大技术的诞生;而那些重大技术则成为我们把握过去的历史地标。


徐飞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的高等工程教育情况出发,简要介绍了后全球化、“再工业化”浪潮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变革。随后,他表示,未来工程师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特征:一是具备扎实、宽广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具备成为高效能工程领袖的高级思维能力;三是具备较为健全的人文价值观;四是具备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五是掌握新一代“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技术。

最后,徐飞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工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工程教育要守“匠心”,事“匠学”,尚“匠韵”,育“将才”,即注重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培养独具匠心的创新意识,让工匠精神涵养大学气质;注重能力培养和知识探究,使学生具备知行合一的精工精神和实践精神;注重通识教育和“君子不器”,让工匠精神回归生命的日常,在优秀人才高原上建“博大而精深”的卓越工程人才高峰。

刘宏民以“以面向需求、项目教育、工程训练为特色的本科工程教育——燕山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燕山大学相关的改革经验。他认为程教育改革要树立科学崇高、工程伟大的观念,坚定树立工程教育的自尊自信,并指出工程教育要面向需求,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持续改进,构建以“项目教学+工程训练”为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顾佩华以“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模式创新”为题,针对工程教育认证和培养模式的创新展开了论述。他叙述了工程教育认证过程及其作用,并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裴清宁的报告主题为“瞄准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产学合作共育国际化人才”。他介绍了中铁的前身及发展历程,展示了中铁目前工作以及高铁建设特点和成绩。他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并谈到高铁走出去对于对外形人才的渴求。

姜嘉乐以“工程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为题,提出针对工程教育改革的四个问题:“中国制造2025”与办学目标、专业目标的调整问题;工科教育模式改革中实践训练的教育性和课群结构的整体性优化问题;大学科研的教育性问题;大学教学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他强调了这几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发表了解决意见,给出适当的优化建议。

陆国栋以“工程专业建设若干思考”为题,介绍了华盛顿协议与工程教育体系、专业论证与专业评估、专业论证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关于工程专业的生成、深化工程专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给出了有关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重建基层教学组织,创建系列核心课程,构建立体实践体系。

20日上午,峰会举行分论坛,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临挑战与实施对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蓝图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华盛顿协议》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质量保障”“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主题,多名海内外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

本次峰会受到中央媒体、省市媒体高度关注。中国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报、四川电视台教育频道、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成都商报、四川新闻网等媒体前来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专访了我校冯晓云副校长,对学生上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唐臣书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进行了拍摄,并围绕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采访了相关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