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10周年

03.06.2016  00:05

20000余名学生参与、5105项科研项目、2000万元经费投入、国家级一等奖453项、国家级二等奖986项、省部级以上奖项5831项……这一连串数字,是西南交通大学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10周年来,最简洁明了的注脚。回首十年的奋斗历程,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曰创新,创新——交大百年的传承,百年交大的根基。在交大人的心中,创新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创新才需要理由,而交大未来的时代,一定也是创新的时代,伟大的时代。


一弯足以明天下   何况清辉已十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面对全球变革大趋势和中国转型发展任务,想要在世界大舞台中拔得头筹并长久保持,就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引领。正是基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自2006年开始实施,

2007年我校又作为首批教育部试点高校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至今,我校已建立起国创、省创、校级SRTP“一体三翼”的科研项目计划。十年以来,累计立项5105项,投入经费近2000万元,超过20000名本科生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以工科为主,包含文、理、管、艺在内的优秀的科研项目成果和众多优秀学子,极大的提升了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课外科研水平。

同时,为了使科创学生能从实践中应用学科知识,学校组织开展结构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22个校级学科竞赛活动,形成了“全校创新”的浓厚氛围。十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一等奖453项、二等奖986项,省部级以上奖项5831项,获奖级别和总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和建立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以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以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十九个大学生创新基地为依托,以持续的政策支持为保障,使学科竞赛指导团队不断壮大,众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此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及科研训练计划,并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百年扶蕙木   英才一代起雄杰

在交大百廿的岁月中,学校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自其创建之初就以培养铁路建设急需的人才为宗旨,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活动中,在饱含创新创业精神和浓浓的家国情怀下,交大人的与国同心、勇立潮头的奋进精神,有力地支撑了中国铁路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国家复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老校长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时也遇过很多技术难题,打桩时他采用了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面对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问题,他发明了沉箱法,将箱子口朝下罩在江底,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桥梁时,他采用了“浮远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翟婉明院士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系统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开创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科新领域。该理论成功应用于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开发设计、既有铁路提速改造、山区铁路扩能改造、重载运输、客运专线建设等10多个重点工程之中,令世人瞩目。

百廿年来,交大人还笃致创新,创造了无数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巨龙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第一颗氢弹,世界第一辆高温超导载人磁悬浮实验车——世纪号,世界上路线最崎岖、地质最坚硬、地形最复杂的公路——滇缅公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世界速度最快、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等等。

徐飞校长曾说“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信仰,融入交大人的血液”,交大的百年科研创新史即是最强有力的印证,而科研训练计划的十年实施,使青年学子以备继承老一辈优秀的科研精神,勇于担当,积极“造血”,汇聚成我校创新创业及科研实践的强大合力。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十年的时间对于历史来讲只是白驹过隙,但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来讲却是记载了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鲜为人知到人人踊跃参与的巨大变化的十年。十年之中交大的众多学子们积极组队,积极思考,积极实验,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完成课题。

春去秋来,在每一个项目实施的时间里,总会发现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忙碌的人,他们或身着白大褂在安静的实验室忙于实验,或穿梭在陌生的人群里走访调查,或奔走在偌大的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或熬夜在电脑前调试程序、在案头埋头绘制图纸……他们组建团队,磨砺脾性,褪去稚嫩,包容共进;他们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只为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他们行走在一条不断探索的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矢志不渝。正是这样一群群忙碌的人,在科研实践中获得经验,在经验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体会交大的创新精神。

2006年起,我校将SRTP项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习具备创造性地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同时,有效的实现了教师密切联系学生、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 “探索—实践—提高—再实践”的正反馈增长环,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运行与管理体系。我校以此为基础申报的成果,我校《整体构建,系统推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获得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十年来,学校在凝炼项目管理特色、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树立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品牌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大学子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近两年,我校SRTP发展之路更是日益加快,仅2015年立项数就达794项,经费达360万,受益学生人数约达3518人。我校本科生通过努力深度参与黄楠教授、钱林茂教授、朱旻昊教授、闫连山教授、李永乐教授、吴广宁教授等一批知名科学家的前沿科研课题,完成了如《CRH3型系列动车组轴端接地装置》、《超硬自润滑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轨道交通光纤传感信号与无线通信网络转换接口技术研究》等一批批优秀的科研训练项目,也使得他们有机会毕业后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流名校深造。同时还涌现出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刘从志、实习僧创始人黄林海等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个人。据统计,近五年我校保送本校、外校研究生的同学均参与我校科研训练计划或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十年的科创活动已然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


造化天高开地远   黉宫天朗会云清

百年回望,筑梦科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一段征程即将起航,希望同学们不忘初心,在未来的路上,带着自己的梦想与努力,带着国家和学校的寄托与期望再出发,以更加坚定的姿态,更加积极的行动,更加专业的知识,继续创新创业的奋斗旅程。

面向未来,“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学校将以大学的根本使命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以目标为驱动,搭建平台,把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融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交大人也必将用自己的努力,牢记“复兴交大,我的责任”这一历史使命,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为实现我校创建双一流大学,实现交大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