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发展】遵循大学之道 助推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09.01.2014  20:31

——专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祝小宁教授

李校长在报告中充分考虑了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因素,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我们相信,按照这个蓝图走下去,学校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校具有鲜明的电子信息特色,报告中对这一“主干”的支撑作用和带动全局的作用也进行了分析和布局,这一点十分重要。

大学发展之道

“主干”的发展,能够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一所大学能够走在前面,也需要它的“短板”不再短。从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大学来看,它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们在发展“主干”的同时,能够不断突破“瓶颈”、弥补“短板”。

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都是如此。这些起初以理工见长的大学,在上世纪都实现了重大转型,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遵循了“大学之道”,主要得益于他们的学科齐全、学科生态良好和因此形成的相互支撑和加速发展的合力。

社会科学是学科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一些世界上古老的大学,成立之时就确立了“多科性”的总体设计。我国的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大、华南理工等理工特色鲜明的大学,也最终走上了多科性发展道路。

社会科学发展之道

那么,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社会科学学科?怎么发展社会科学学科?传统的社会科学脱胎于人文科学,强调定性分析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研究已经无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做出有力的分析和解释。“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到来,开启了社会科学科学化进程。

最近几十年,社会科学的科学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除了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之外,一些理工科大学的社会科学也异军突起,不仅使社会科学科学化迈出了重要步伐,也使这些大学的社会科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高,在某些研究方向上甚至排在了全国前列。

我校特色鲜明,在发展社会科学时也要扬长避短、依托优势,首先发展科学性比较强的学科或对科学性要求比较鲜明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跳出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跨越性发展。人文学科的积淀需较长时间,而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的敏感期,不进则退,我们要只争朝夕、独辟蹊径,必须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依托电子信息学科优势,优先发展管理门类、社会学门类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跟工科联系紧密的学科,形成带动效应。

例如,我们将网络技术与公共管理相结合,抽象出一种科学哲学,再转化成管理哲学,然后具体化为管理技术,形成了基于“网络治理”的公共管理模式;网格技术兴起之后,我们也形成了基于“网格技术”的公共管理模式;现在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也是如此。我们借这个“势”,就能扬长避短,构筑起我们的特色学科群。

同时,人文与技术的结合也是理工科优势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在封闭的金字塔里自我修补,而是更强调应用性和产业化。而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无不是在特定的社会领域之中,除了遵循技术本身的规律之外,还要受到所植根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人文与技术的结合,恰好可以发挥桥梁作用,促进技术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产业经济、医疗卫生、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文科学院发展之道

从目前状况来说,我们不能全面铺开。在力量比较弱的时候,越分则越弱。因此要适度聚合,形成一个比较精干的格局。学校是否应该像麻省理工等世界著名大学那样,做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甚至设立一个专门的顶层机构来制定战略规划?

麻省理工并非一开始就是文理并重的,而是有一些里程碑式的举措推动了学校的转型,例如著名的《刘易斯报告》就明确了整个社会科学的地位和扩展、调整的规划。加州大学亦然,现在它的经济学已居美国第一、政治学居全美第十、心理学居全美第十二,很多著名的大师级人物都出自那里,例如杰出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

我们现在调整结构具有“后发效应”,但依然需要抓住机遇,使社会科学从依附于自然科学的初级阶段,向独立发展阶段乃至超越自然科学的阶段提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具体操作层面就要谋篇布局,发展一些重点学科,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头人和科研团队。这一点与李校长报告中的“大团队建设”思路具有内在一致性。

(王晓刚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