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品牌走出农业发展新路子

10.08.2014  20:55

   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品牌路线,借助“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好路子。

  截至2013年底,我州直接出口创汇总额为7924万美元,其中“大凉山”品牌农产品出口创汇4181万美元,占出口贸易总额的53%。

  从2011-2013年,我州连续三年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总额都保持在4000万美元以上,“大凉山”品牌已成为我州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建机制

  “大凉山”品牌显成效

  我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良的气候条件孕育催生出了优质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但长期以来,凉山的农产品出口以工业原辅料和初级产品为主。

  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可控、无工业化生产、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规划不科学这些成了我州优质农产品出口的障碍。“过去,我们的出口产品大多是没有经过深加工的自然产品,高附加值都被外国赚走了。”采访中,州商务局副局长陈旭感慨地说道。

  我州特色产品出口的短板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重视。为了扭转这样的情况,提高我州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2010年我州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见》,建立起了一整套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的新机制,在着力打造“大凉山”品牌的建设进程中,我州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加入到“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战队,合力形成一个握紧的拳头。

  为了让这个“拳头”更有力,我州从源头把关,严格实施“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准入机制,要求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以上标准或取得QS生产许可标准以上的产品才能获得“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标识的使用权。与此同时,统一“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包装、标识、字体和广告宣传用语,力求在包装上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以此提升“大凉山”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目前,我州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2570个,全州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4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就有15家。全州授权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标识的创牌主体有154家,统一包装的产品达1045种,规范使用“大凉山”新字体的包装产品达690种。

  搭平台

  大凉山品牌显“国际范儿

  从苦荞茶到桑椹汁、从脐橙到苹果……“大凉山”品牌频频在各大著名展会上展露风采——从历届的西博会到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从昆明的昆交会再到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等。在这些展会上,都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大凉山”品牌产品。截止到今年4月,“大凉山”品牌参加各大展会签订了500万美元的意向合同。

  政府积极搭建平台,让企业借助政府之力,参加大展会、签订大订单。这种助力带来的是1+1>2的效果,使得“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和扩大。“大凉山”品牌,不仅走出了凉山,走出了四川,更是走向了世界。

  从2013年2月,“大凉山”苦荞茶首次出口马来西亚至今,苦荞茶已经远销欧洲的意大利市场。

  从邻近的韩国、日本、新马泰等亚洲市场到美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欧美市场,“大凉山”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与关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的“疆域”也在不断的扩张。

  铺路子

  让企业迈步前进

  德昌元坤果业是我州第二大出口创汇企业,其产品主要有桑葚汁、苹果汁等浓缩果汁。2013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392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但回首5年前,该公司的出口创汇仅有23万美元。
  在短短几年里元坤果业的出口创汇额呈现如此快速的增长,一方面是企业自身能力发展的结果,而更不能不提的是“大凉山”品牌战略的强大推动作用。

  “大凉山”品牌远远不仅是一个标志,其所涵盖的一系列战略为我州的优质、特色农场品广铺路子:在政策扶持上,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项目报批、用地指标、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激励推动上,对成功创建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及省名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在指导服务上,对各级党委政府有着严格的强化品牌建设目标管理制度。

  正是“大凉山”品牌所涵盖的这一系列政策,让我州越来越多的诸如元坤果业这样的企业打开了世界的视野,能够迈开步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做大做强,并且坚持“两条腿走路(内销与出口并重)”的方针,有了“大凉山”品牌的助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凉山优质、特色产品带向世界。(记者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