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农家话党恩

09.01.2014  13:43

冬日的大巴山,寒气逼人。不经意地吹口气,顷刻间就化成袅袅的白雾。

  元旦前夜,我走进南江县天池乡池塘村林家岭社。地处南江县西南的池塘村过去是“山无特色、地无亮点、人无特长”的普通村。思路一变视野阔。这几年,由于做起“务工和种蔬菜”两篇文章,村民鼓起了腰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社101户人家,有将近一半的家庭盖起了“小洋楼”。

  村民冯占明以前是村里出名的贫困户。如今,他已盖起了三层“别墅式”的新房。房前是平整的水泥院坝,院坝边上放着六盆色彩鲜艳的盆花,古铜色的大门上贴着两个大大的“”字。在冯占明二楼的会客室,我和他拉起了家常。说起这两年的变化,冯占明满脸兴奋:“前些年家里穷,那是没手艺找不到挣钱的路子。后来,乡上务工协会成立,我到山东支木,女儿、女婿到西宁搞建筑,儿子到成都进公司,老婆在家种菜、养猪。几年下来,钱挣到了,便修了新房子......”冯占明意犹未尽地说:“准备再出去打两年工,赚点钱回家承包屋前的池塘,建农家乐。有小桥流水、有卡拉OK、有乡村旅游,还要在我的楼房顶上重新建一个土坯房,让别人看看我们的变化……

  社长何文钦告诉我们,大多数村民步入了小康,像冯占明这样新修了房子的有50余户。但社上还是有三户贫困户,最穷的算是冯烈光。

  冯烈光已七十八岁,老伴长期多病。乡、村已把他家列为重点户来帮扶。问起老人的生活时,老人说:“现在的政策好,吃穿比以前都强!乡村干部也时时把我记在心上;这不,乡长还亲自给我送来米和油。”其实,冯烈光老人虽棉衣裹身,但外面的衣服掉了扣子,他索性用布条拴在腰上。床上的被子虽然算厚实,但床罩上有好些补丁,已是很多年没有换过了。三间土墙房还是二十年前修的。当笔者给他五百元钱让他添置衣服时,老人非常感动,不停地说:“感谢同志,感谢党!你给我的钱,已经够我吃半年了。

  一路走来,无论是修起“小洋楼”的富裕人,还是个别日子过得紧巴的农户,都充满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他们说,多年来,山民们沿袭旧时的耕作制度,年复一年地种水稻,面积小、产量低,入不敷出。“遇到灾害年,难保肚儿圆”。近几年,政府帮助规划致富路子,出外打工能挣高工钱,在家种蔬菜也能卖个好价钱,路修到家门口,修房造屋也就变得简单多了。

  在村民笑声陪伴中,时钟不知不觉指向了凌晨一时。睡在村民为我们准备的整洁的床铺上,我辗转反侧:林家岭农民由贫穷落后到发家致富,这一过程的内推力是什么?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勤劳肯干?还是其他原因?突然,村民冯占明的话让我心中有了答案——“我们有一个英明的党,我们有国家的好政策,干部有务实的作风,农民的日子才能这样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