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取真经 脱贫有动力

01.09.2016  14:12

 

        宁南县海子乡农民,缺啥学啥、学以致用、取长补短
□特约通讯员 李桦汶
    海子乡位于宁南县城东北部,烤烟、蚕桑、林业和畜牧业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该乡推进产业富民兴乡,群众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自身发展力不足影响,全乡还有贫困户144户、贫困村民723名。
    为提高全乡村民整体素质,提升农业发展科技文化水平,加快脱贫奔康步伐,海子乡党委、乡政府因地制宜分村科学编制培训方案,努力让“农民夜校”成为村民增收致富脱贫奔康的好帮手。
    “农民夜校”开班后的运行情况如何?8月25日,笔者进行了走访。
因村施策深植科技根
    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消除“等靠要”思想,海子乡将脱贫攻坚政策、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建、“四个好”家庭创建、移风易俗、致富技能等相关知识列为“农民夜校”培训课程。
    该乡以“缺啥学啥、学以致用、取长补短”为“农民夜校”办学宗旨,采取农闲时学、夜晚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培训,要求各村每月教习不低于4次。同时坚持“开门办学、就近就便、相对集中”的原则,综合利用村活动室的资源,将会议室、民俗文化坝子布置为授课教室,添置投影仪、电视机和电脑,采取有图像有声音的方式授课,增强“农民夜校”吸引力。
    时值烟地茬口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该乡根据各村的地理位置,规划发展秋豌豆、秋苦荞、光叶紫花苕等茬口作物,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助农增收。在近期的“农民夜校”培训中,海子乡将各类茬口作物种植技术列为主要培训内容,并邀请县农牧局专家授课。
夜校”开班村民叫好
    “类似的技术培训,虽然每年乡上都要组织,但都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培训的内容没有现在这么多。上一期夜校主要是学政策法规,这一期主要教我们怎样养蜂和家禽疫情控制。”刚刚参加完关坪村“农民夜校”第三期培训,从村活动室走出来的贫困户毛玉才娓娓道来。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关坪村第一书记潘德阳身边围满了群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像是在争论什么,走近一看,他正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村民想学的内容。他被村民尊称为“班主任”。
    海子乡党委、政府将“学汉语、学政策、学技能”作为开办夜校的目的,扎实推进“农民夜校”相关工作,安排驻村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兼任 “班主任”,负责夜校日常各项工作;要求各夜校班主任争做村民的“知心人”,搞清楚村民要学什么、想学什么、还能学什么。
    据了解,在“农民夜校”培训班安排养蜂培训就源于“班主任”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到群众的需求后,新开设的培训课程。从该乡的培训方案中看出,每一期的培训班除了课堂讲解,还给学员互动交流和针对性培训预留了一小时,从而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
考评问责乡村组捆绑进行
    海子乡在开展 “农民夜校”培训过程中,分村民小组进行了规划,对于人口相对集中的组,村民集中到村上统一培训,要求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和村三职均要参加培训。偏远的组实行送知识和技能进组,要求驻村工作组和村民小组长参加培训后,组织村民集中学习,每月组织相关农技员到组内进行培训,力争每户培养1至2名“明白人”。
    为保证“农民夜校”质量,乡党委、政府决定组织干部每月深入各村开展一次督促检查和综合考评,重点督查开办情况和取得实效,同时随机抽问8至10户村民,根据知晓率来考评问责。考核结果与目标绩效考核奖金挂钩,同时,对政策法规没有学好的群众,责令乡村组干部陪读重新培训;种养技能没有学好的,乡村组干部负责请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培训。制定这一系列的措施、制度,只为将知识和技能传递到每家每户,助力全乡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