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多措并举助力凉山州甘洛县脱贫攻坚

30.10.2019  16:41

四川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担当时代重任,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百姓所需、政府所急、川大所能,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助力甘洛县精准脱贫。2014—2018年,甘洛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72个、减贫13491户63047人,贫困发生率从31.88%降至3.72%。

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帮扶工作“四责一体”工作格局。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多部门负责同志为组员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和推动扶贫任务落实,形成“确权定责、清单明责、制度履责、严肃问责”的“四责一体”定点扶贫工作格局。近三年来,直接投入帮扶资金936余万元,引入帮扶资金983余万元,直接采购农产品425余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647余万元,捐赠设备物资价值近500万元。建立健全校二级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机制,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解年度帮扶项目任务,形成责任清单;建立考核督查机制,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近年来,先后组织80余家单位、校级领导17人次、处级干部132人次、专家教师及普通干部462人次赴凉山州甘洛县实地调研,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开展智力帮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组织专家帮助甘洛县编制“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等县、镇、村级专业规划139个,编写项目分析报告8份,积极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协助甘洛县成功申报2017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针对甘洛县暴雨洪涝灾害,及时组织相关学院与县水务局对接,研究论证甘洛河、田坝河流域智慧管理与防灾减灾实施方案。制定《格布村精准扶贫产业规划(2018—2020)》,推进全村新建住房150套、蓄水池7个,硬化村道6公里,建成“甘洛乌金猪繁养基地”等产业项目,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230元增长至2019年的近7000元。

开展教育帮扶,推动地方教育质量提升。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脱产进修与送教下乡相结合、长期多轮次系统培训与单一专题培训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构建多内容、多层次、多时段、多方式地方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现对县镇村各类人才培训全覆盖。近三年来,共为甘洛县培训党政干部、中小学教师、医务人员、农技人员等3200余人,减免培训费用597余万元,免费发放“书香川大”数据库远程访问卡800张,提供数字图书10万册和有声图书3万集。协助当地政府开展辍学劝返工作,实现精准帮扶的格布村因贫辍学39人全部劝返。选派研究生组成支教团在凉山州扶贫支教,累计完成134个中小学班级4900余人38850课时的教学任务,促进当地基础教育水平提升。

开展人才帮扶,积极打造“1+N”人才帮扶体系。结合学校人才学科优势和甘洛县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在原有选派1名县级领导和1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积极选派农业、经济、城市规划、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干部赴当地开展针对性帮扶。完善覆盖县、镇(乡)、村三级的梯队式扶贫干部格局,构建1名县级副职、3—4名县局级副职、1名乡镇副职、1—4名驻村干部的“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模式。截止目前,已累计向甘洛县派驻帮扶干部15人,平均年龄35岁,具有硕博士学历人员占80%,为当地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干部人才支撑。

开展医疗帮扶,着力推动健康甘洛建设。发挥学校华西医院医疗资源优势,承担21家“老少边”地区县级医院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任务,通过提供免费医疗及管理培训、协助重点专科建设、捐赠医疗设备、开展医疗救助及送医下乡活动、推进医联体建设、联合会诊手术等,加大对甘洛县人民医院帮扶力度。近三年,通过进修、现场培训、远程教学等方式,为甘洛县培训医疗医护人员3320余人次,开展门诊3226次、远程医疗会诊16例次、手术85例,实施新技术11项,捐赠医疗器械价值300余万元,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1个,当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组织学校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先心病筛查治疗团队开展“搭建医疗扶贫彩虹桥救助儿童先心病患者项目”,对包括甘洛县在内的西部贫困地区儿童义务筛查,累计筛查儿童2.5万余名,募集救助资金3000余万元,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1200余名,培育7支先心病介入手术团队,入选今年教育部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