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所高校学位已与英语四六级\"脱钩\"

05.11.2013  11:19

    开栏语

    因没过英语四级,拿不到大学的学位证;因英语不过关,中医传人可能考不上研究生,古文老师评不上职称……

    曾经,因为英语不好,多少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写?然而,近日多项正在进行的改革也似乎释放着一个信号———教育部门与学校,似乎正努力削弱英语的地位,使其回归工具学科的本质。

    未来的英语该如何定位?英语考试又该如何改革?

    今日起,将推出“关注英语改革”系列报道,关注那些英语被过度强调甚至异化的现象,寻访那些推动英语改革的专家……

     先吐为快

    一个热爱古代汉语的中文系男生,一年里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学英文上,“这实在是太不可理解的事”。

    ———大学老师徐冉回忆

    中医、古代文学等研究,如果在这些中文专业上也要求很高的英语水平,实际上彰显的是对中文和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

     四六级考试沿革

    1986年

    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举行,并逐渐在全国高校推广开来的。3年后,英语六级考试出现

    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正,其中未将学位授予与四级考试联系起来。

    2005年

    教育部宣布对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改革,不再发放合格证,改为发放成绩单

    重申教育部从未要求四级与学位挂钩

    2006年12月

    四六级考试从此不再对社会考生开放

    2013年7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并未制定学士学位授予与英语四级考试挂钩的办法

    昨(4)日,有媒体报出教育部表示“从未将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授予联系在一起,与学位挂钩是部分高校的‘土政策’”的消息,瞬间激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川内已有多所高校在几年前就开始试水英语四六级与学位脱钩。目前包括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都完全把四六级与学位证脱钩,更多的高校采用的是“软挂钩”方式,四、六级没过,通过其他方式补足这一缺陷,学生仍可拿到学位。

    记者调查发现报考人数没有因此下降,但毕竟“那些年被英语耽误的青春”在法规上已逐渐成为历史。

     软脱钩

    西华大学:英语计分是四级占30%,校内测试成绩占70%

    西南财大:四六级成绩占四成分值,英语平时成绩占六成

     选择性脱钩

    四川农大、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自选,通过四级考试或学校必修课考试都可以

    西南交大:四六级不过,平时英语成绩好,仍可拿到学位证

     硬脱钩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由校内测试完全代替

     挂钩时代的往事

     全班40多艺术生因代考被退学

    毕业10多年,西华大学教务处学籍科科长熊朝坤仍然深刻地记得,当年他从西华大学本科毕业时,全班30多个同学中,就有5人因为英语四级没过,没拿到学位证。

    大学老师徐冉的记忆里,这个“魔咒”确实让不少学生寝食难安。作为辅导员,她班里一位男生曾考了4次四级都没过,一度萌生退学的念头。徐冉觉得,英语固然很重要,但对于那个热爱古代汉语的中文系男生来说,一年里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学英文上,专业课反而退居其次,“太不可理解”。

    这还不算疯狂,为拿到学位证,一些英文差的学生还铤而走险。川内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向记者讲述了该校的一段历史———由于英语3级挂钩学位证,该校艺术学院的多位外语差的学子找来了“枪手”代考,最终被学校查处,40多位同学被勒令退学。

    这位教授表示,当时便有很多老师指出学校的规定不合理,要求取消四六级与学位的挂钩。

    “枪手”代考并非只是孤例,在不少学校更形成了产业。毕业于某外国语大学的李强(化名)回忆,每年6月和12月,是最忙的时候。他会赶火车去全国各地为朋友代考四级,大方的朋友除了包吃住行外,还会奉送一次全陪的当地游。

     带着顾忌的改革

    企业爱看四六级高校担心影响就业

    事实上,教育部的确从未要求各校要将四六级与学位挂钩。各种衍生出来的怪现象,催生了教育部就四六级考试进行改革。

    川内高校的相关改革也大致从此开始。但如何改?各校仍有各自纠结之处。

    首先是软挂钩模式,西华大学在2007年正式修订了学位授予细则,将学位授予与四级考试脱钩。但学校还是在大二下学期的英语科的成绩中加入了四级的分值。校方的担心不无道理———这样的脱钩会引发四六级过级率的迅速下滑,从而影响就业。

    毕竟很多企业仍然把英语四六级考试当作一种简单、快捷的筛选条件。

    相比之下,川大、川师大的改革更为彻底,完全脱钩。在目前四川大学实施的学位授予细则中,仅对学分和论文有相应规定。四川师范大学直接用校内的测试代替了四六级考试这个标杆。

    但也有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对此种模式存在疑虑,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四、六级的性质是国家考试,相比学校组织的校级考试,企业更愿意相信其权威性和公正性,在不少企业招人时,都会对四六级公开提出要求。

    为此他们更愿意选择“目前相对科学的软挂钩或半挂钩模式”。

     对于将来的观点

    中国文化需自信中医何必考英语?

    针对目前多所高校的“半挂钩”、“软挂钩”方式,记者调查发现,在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取消了四六级考试与学位挂钩后,四六级的报考率却并未降低。而据熊朝坤介绍,2007年四六级与学位证脱钩后,西华大学四六级的报考率却不降反升。在对该校学生的采访中,大多学生也表示,“因为企业仍要求四六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只有四六级考试完全成为一个社会化考试,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导,才可能让四六级走向正轨。他认为,四六级考试应由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学校就不会那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用人单位也不会步伐一致地将其作为用人的标准。

    相比组织权的掌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则认为,“英语的一统化要求更为要命”。例如,在硕士和博士入学阶段,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因为英语这道坎被拦截住了。张认为,在某些学科,研究生需要阅读大量英文论文,需要一定的英文水平,但诸如中医、古代文学等研究,“是外国人需要向中国人学习的地方”,英语的要求则可适当放宽。各个学科不宜整齐划一,统一要求。如果在这些中文专业上也要求很高的英语水平,实际上彰显的是对中文和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记者汪玲)

     现实的另一面

    北京“挂钩”高校:

    四级不达标落户都困难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调查了北京数所高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挂钩的规定。有大学回应,挂钩有现实条件的考虑,一些大城市规定,如果毕业生四级考试成绩达不到要求,落户都困难。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学籍科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学校执行的政策是,授予学士学位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354分以上。但学校每次通不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也就1到2名学生左右,比例很小。

    这名负责人表示,每个学校都有各自制定发放证书政策的规定。而该校这么做是出于现实条件的考虑:就业市场依然会用四六级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如有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甚至有规定如果学生四级成绩达不到一个水平,即使落实工作也将很难落户。这名负责人对此解释,取消挂钩的学校多半是水平很高的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校,本身生源很好,基本不存在这个必要。

    中央民族大学也是仍然挂钩的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焰说,在现实的就业市场,通常用人单位会提出三证齐全,即毕业证、学位证以及四级成绩单齐全。如果不齐全,用人单位往往就放弃了。这也是学校这样制定政策的考虑之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也规定了英语四级考试必须达到分数,该校工作人员表示,学校作为经管类院校,对学生英语水平有程度上的要求,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记者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