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灾害应对暨公共建筑安全岛概念学术交流会召开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郑其)今日9时,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四川震灾研究中心承办、北京筑福国际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多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灾害应对暨公共建筑安全岛概念学术交流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四川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和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四川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芦山地震灾区雅安市灾后重建一线的工作者,以及参与灾后重建的众多NGO组织共一百余人共聚一堂,就“应对自然灾害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探索”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交流会由四川震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南山研究员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四川震灾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泉研究员致辞。
交流会共设置6个主题报告,从多学科、多视角对人类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灾后重建问题进行探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杜受祜研究员以“气候变化下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体系建设”做主题报告,他认为汶川地震造成灾区斜坡岩土体松动、地质环境恶化,不仅诱发和加剧了2010年全省特大的地质灾害,加之全球变暖所引起的各种极端气候天气的频繁出现等因素的影响,完全可以预见,未来我省以地质灾害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灾害将呈现出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有必要认真总结和梳理我省防治地质灾害的经验与教训,并加以提升使之制度化,为提升我省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加快建设防治地质灾害的综合体系和长效机制提供指导和规范。
来自日本国立金泽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沈振江教授作了题为“日本防灾规划的经验”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日本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从“通过科学技术防止灾害”的理念进而延伸到要尽一切可能“减轻”受灾的程度,也就是依赖于专业机构和行政机关的灾害对策,要更加向个人化的层次扩展。
中国红十字总会杨绪生教授就中国红十字总会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作了经验分享。
北京筑福国际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监温斌先生做“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安全岛建设构想”的主题报告,提出在地震常发地区建设在地震、火灾等灾害来临时,能基本不受损坏,且在与外界道路、水、电等不通的情况下,能够在3~7天内自行供应,完成院内急救病人、危重病人能通过直升机运走的医院。
据悉,在下午的大会发言中,来自四川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将就地震灾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民族地区居住空间分布与减灾防灾、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灾区过渡安置、灾后重建中的城镇化问题、灾后恢复重建投资融资保障体系、灾后产业恢复重建、灾后重建的金融法律政策、灾后重建中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机制、文化旅游产业灾后重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仍面临着来自大自然和人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不同灾难的威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公共应急管理,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灾难面前,研究灾难规律,构筑系统化的防灾减灾体系,社会科学应该与自然科学一道,以人类的思想智慧和科学技术来共同构筑抵御抗击各种灾难的坚强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