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因寒潮降温降雪 北极涡旋南下系主因

21.01.2016  11:28
全国最低气温预报 - News.Sina.com.Cn
2015年底,一道暖输送带穿过英国、挪威,直达北极点,极地的寒冷气团被迫退避三舍。 - News.Sina.com.Cn
“极地涡旋”南下的大体路径为穿越蒙古、内蒙古,直击东北三省,之后沿东线沿海行走,从朝鲜北部一路到达日本海。 (数据来源为欧洲中心数值模式19日运算结果,由台风论坛@Nasdaq提供) - News.Sina.com.Cn
来源: n.sinaimg.cn
全国最低气温预报 2015年底,一道暖输送带穿过英国、挪威,直达北极点,极地的寒冷气团被迫退避三舍。    “极地涡旋”南下的大体路径为穿越蒙古、内蒙古,直击东北三省,之后沿东线沿海行走,从朝鲜北部一路到达日本海。 (数据来源为欧洲中心数值模式19日运算结果,由台风论坛@Nasdaq提供)

  这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在被“超级寒潮”刷屏。广州最低气温将降至0摄氏度左右的预测,更是让早已习惯“暖冬”的广东小伙伴们惊讶,“冬天真 的要来了,要准备秋裤或者冬眠吗?”这场“超级寒潮”到底从哪儿来的,谁是幕后策划“黑手”?南都记者根据气象专家分析和气象台预报,还原了这次“超级寒 潮”从北极出发一路南下的路径图。

   一股神秘暖流

  去年底攻占北极圈

  “北极暴暖,中国大 寒?”2015年12月30日北极气温超过0摄氏度!比4000公里以南的北京延庆都暖和的时候,知名博主“铁马冰河”在他的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上 发文预测道,“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到时候恐怕不是久经考验的北极熊感冒,而是你感冒了!

  苦 寒北极,空气在这里冷却、下沉,最终形成盘踞极地的冰冷涡旋。北极涡旋是一个极地冷气团,它与台风有些相像,一方面北极涡旋自身旋转,一方面它按照一定的 路径行走,行走中哪里气压低,它就补充到哪里。冬半年,北极圈内迎来极夜,极地涡旋势力达一年中最强。2015年12月底,北极为什么会出现“暖冬”?

  流 场图(注:由一组等压线和一组流线构成的图形)清晰还原了北极爆发性增暖的整个过程:2015年底,北美地区上空,一次大气波动调整诱发了一系列的温带气 旋活动。数个温带气旋接连横过北大西洋,将温暖的空气从低纬度地区源源不断地运输到高纬度地区。一道暖输送带穿过英国、挪威,甚至直达北极点,暖空气源源 不断地泵入北极,极地的寒冷气团也被迫退避三舍。暖气流的“鸠占鹊巢”,导致北极一天内升温35℃,并带来短暂的零上气温,这种异常现象在历史上也十分罕 见。暖气团贴着欧洲西海岸北上,途经北俄罗斯,驻扎在西西伯利亚。经过漫长的跋涉,与原来温带气旋有关的暖气团热量迅速消耗殆尽,与冰冷的大地接触并逐渐 变性冷却。但这次异常波动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在西西伯利亚高空,与变性暖气团相伴随的是一个巨大的阻塞高压。顾名思义,它如同 高空气流的绊脚石,挡在中纬度西风带的路中央。这样一挡的后果是,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被它搅得一团糟。在西西伯利亚下游地区,极地冰洋气团被拉扯南 下,冷空气在东西伯利亚堆积,形成一个庞大而深厚的闭合冷性低压。“极地涡旋”是大规模冷空气的象征,但冷空气何时发动南下,也需要时机巧合。欧洲中心计 算机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1月22日至25日,西西伯利亚的暖性高压将迎来一次大型更替调整,在它的推波助澜下,被赶出北极圈的“极地涡旋”将分裂俯冲南 下。

   极地涡旋”南下

  浙江将是“主战场

  本次“极地涡旋”南下程度之大,历史少见; 所携寒潮来势之凶猛,在最近几十年经典寒潮里都排得上座次。气象观察人士预测,“极地涡旋”南下的大体路径为穿越蒙古、内蒙古,直击东北三省,之后沿东线 沿海行走,从朝鲜北部一路到达日本海。1月18日,欧洲中心计算机数值显示,未来寒潮被进一步调强,北极涡旋有南下之势,且在水汽和冷空气结合之下,雪线 将进一步南移,并且浙江很可能出现较大灾害,杭州或同时和极端低温出现极端降雪。而福建大部以及两广,都极有可能看见大雪纷飞。

  1 月19日,寒潮开始袭击我国。当晚,这股超级寒潮的中心还在黑龙江漠河西北一点点,极其寒冷的空气正在贝加尔湖畔蓄积。随后这股“霸王级”寒潮开始在我国 境内南下,在本周内影响大部分地区。1月20日,升级版的冷空气开始侵袭黑龙江,当日早晨5点,黑龙江呼中的最低气温降到-  42  。3℃。同一天,交通 运输部烟台海事局消息称,受连日降温降雪天气影响,渤海海冰规模迅速发展,面积已扩展至18469平方公里。同一天,安徽江南南部部分地区已出现降雪。安 徽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信号,预计12小时内江淮之间南部和江南部分地区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局部可达6毫米。

  气象台的预测显示,未 来两三天,会越下雨雪越冷,很多地方都将把雨下成雪、把水结成冰。而冷空气主体将随后抵达。其中,江西的雨雪将集中在20日晚间到22日,赣北和赣中的部 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部甚至可能有暴雪;赣南将出现冻雨。不过,“中国气象爱好者”———“铁马冰河”介绍说,北极涡旋和死顶着的副热带高压的主战场将会 在浙江。气象观察人士预测认为,本轮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浙江很可能成为重灾区。浙江指出,要“像防台风一样做好防御寒潮工作”,这已不再仅是一次普通寒 潮,而是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

   本轮降水结束后

  广州最低气温或将继续下降

  强冷空气前锋 持续南下,南方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正式拉开序幕。雨雪集中在20日夜间至22日白天,湖北、安徽等七省市将有大到暴雪,湖南、贵州等地有冻雨。根据气象 预测,20日夜里浙西北地区有中到大雪,21日到22日浙江省内有大范围大雪暴雪天气。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入冬以来气温最低值,华北北部、长江中下游东 部最低气温可能逼近1月历史同期极值。

  “中国气象爱好者”根据最新的数据预测,除了暴雪,本次冷风也将非常大:24日,长江中下游 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将有4-  5级以上大风。在如此大风的情况下,还有超过-10℃的超低温一起,体感温度将远低于静风辐射的-10℃。据“中大追风 足迹”预测,23-  24日,咆哮的北风将吹彻大半个中国,气温将跌入无底洞:-  10℃线跨过长江,0℃线越过南岭。上海、杭州、南京、合肥、武汉等地 全日气温可能低于0℃。

  广东省政府应急办、省气象局数据显示,22-25日全省有大范围霜冻。广东省气象台气象专家分析说,冷空气 要下来影响到中国,影响到华南的话,需要有很强的冷空气在西伯利亚那边进行堆积。因为西伯利亚是影响中国寒潮的关键区,极地涡旋旋转方向会把北极非常低的 空气带到西伯利亚一带,堆积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加强,越来越冷。

  大气环流发生改变的时候,大气结构会发生改变,原来堆积的冷空气会突 然南下,影响到广东,西伯利亚冷空气越强,对广东影响越大,堆积强度不够强,影响范围则不够广。“中大追风足迹”观测到,欧洲中心计算的数值模式运算结果 显示,广州24-25日的最低气温也会逼近0℃。根据数据预测,24日早晨,广州市离地约1  。5km处的低空气温将跌至零摄氏度以下,但届时降水已趋近 尾声。不过,24-25日,在冷高压控制和晴空辐射影响下,广州的最低气温还将继续下降,接近冰点。中央气象台也指出,北京、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最低气 温将接近1981年以来历史极值。

  至于雪线能否突破华南的最后一道防线———南岭,民间气象预测人士表示,目前看来概率不大,雪线 最南可能推到粤北一带。目前的预测显示,“极地涡旋”南下后会迅速失去能量而减弱,26日开始,南方大部气温将显著回升。26日之后,寒潮将减弱退去。至 于后续是否还会有寒潮活动,现在的预报还存在不稳定性。另外,26日起至月底,随印缅槽的整体东移,南方大部在迅速回暖的同时,将迎来显著的  降  雨  , 局  地  可  能  会  有  暴雨。对于南方地区来说,这个一月天气不平静:不仅气温之低要创纪录,累计降雨量之多也很可能成为一月新高。

   科普

  北极涡旋和寒潮

  之间有什么关系?

  吉 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介绍说,寒潮比较普通和普遍,一次寒潮相当于一次普通的两极和赤道之间的热交换,寒潮每年都会出现。北极涡旋也有 强有弱,北极涡旋能够影响像我国这样的低纬度地区,就是在发生北极涛动的负位相时。负位相就是赤道热两极冷的平衡被打破,热空气进入北极,冷空气被挤出。 北极涛动不是年年都会发生,它是有一定周期的,每个周期大约是五十年。寒潮遇到北极涛动的负位相,那这个寒潮强度将变得非常强,演化成现在所说的“超级寒 潮”。

   厄尔尼诺

  对超级寒潮有什么影响?

  气象专家许小峰认为,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受厄 尔尼诺现象影响,总体背景是偏暖,并不具备长期或造成很强的冷,但是这次超级寒潮确实范围大,温度偏低,但时间上并不会像2008年雨雪灾害那么长。全球 变暖背景下,单从降温本身来讲,超级寒潮是偏强的一次大范围的降温,出现一次强冷空气,从能量调节来讲是正常的。

   此次超级寒潮

  有2008年猛烈吗?

  广 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程正泉分析此轮超级寒潮认为,多个市县最低气温将逼近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但冻雨时间短,并不会像2008年冰灾一样影响春运铁 路交通。此次寒潮降温持续时间短,22日开始影响全省,26日寒潮开始逐渐减弱,主要降雨发生在22-23日,粤北高寒山区可能出现冻雨,但随着24日降 雨结束,冻雨天气也随之结束。因此不会出现像2008年那样严重的灾害。尽管如此,由于24日起粤北大部分市县最低气温下降至0℃以下,将会出现道路结冰 等现象,对公路交通仍有一定的影响。

  出品: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陈养凯 

  统筹:李湘莹 

  采写:南都记者  陈显玲  李春花

责任编辑:孙爱林 SN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