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那年200多名大学生参建丹江口水库

13.12.2014  16:09

  图为:丹江口大坝巍然矗立(记者邹斌摄)

  一渠清水送北京,80岁的黎沛虹没有亲见。退休前,他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教授。这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期——丹江口水库建设的亲历者,如今已是年届八旬的耄耋老人。

  与金报记者谈及丹江口水库建设及南水北调工程时,自称早已“老朽难支”的黎沛虹思绪绵长,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00多名大学生参建丹江口水库

  1958年九十月间,还是原武汉水利学院大三学生的黎沛虹,和200余名同学一起,扛着棉被冬衣来到丹江口,与10万民工一道修建水库。

  “那年大三一开学,学校就接到技术支持丹江口水库的请求,全院两三百名学生和老师,把课堂搬到了丹江口,开始热火朝天地大建设。”黎沛虹说,校方挑选了60名曾经读过水利水电中专专业的人,成立了施工系,他就是其中一员。

  到了丹江口,黎沛虹和同学们到山上砍树,把树干树枝拿到工地上搭帐篷,一个班住一顶帐篷,30张通铺,每天12个小时的工作量,和10万民工吃住在一起。

  “我们在右岸施工,冬天的一个晚上,土筑的围堰突然出现裂口,值班人员拉成人墙,跳进水里挡水。”黎沛虹说:“当时工业落后,物资匮乏,也没有那么多钢材和水泥。

  工棚旁边就是大学课堂

  黎沛虹告诉记者,虽然在工地干活儿,他们并没有忘记学习。老师和学生在工棚附近搭个茅棚当教室,每周上一天课,学生们席地而坐,教授站着讲课。

  “晚上12点下班,早上不想起来吃早饭,但工地上的喇叭巨响无比,喊着各种口号,吵得根本睡不着,所以每天都很困。在工地上课,教授也必须扯着嗓子喊,否则我们听不清。”想起那段经历,黎沛虹开玩笑地说,自己说话声音大估计跟当年的嘈杂环境多少有点关系。

  第二年夏天,黎沛虹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返校,结束了在丹江口的“施工学习”。

  耄耋老友为南水北调通水兴奋不已

  “回校后,我们没放暑假,用一个月时间补完了在工地上耽误了一年的大三全部课程。”黎沛虹说,9月份开学,直接上大四的课。毕业时,几乎所有学生的课程考试都是优。

  黎沛虹的几个同学在丹江口水库修建中受过伤,“现在都该有80岁了,有的出国了,有的留校当了老师,许多也没了音信。”黎沛虹说。今年11月4日,老班长联络了部分同学,在武汉大学小观园餐厅小聚,南水北调即将通水的消息让这帮老友激动不已。

  黎沛虹说,这帮原武水1956级施工专业的毕业生,永远忘不了在丹江口水库的“匆匆那年”。(记者赵贝 乔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