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

21.05.2018  14:12

苏春翌:磁流变器的滞环非线性建模与智能控制

5月10日,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苏春翌教授做客西南科技大学,在信息学院209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以《磁流变器的滞环非线性建模与智能控制》为题作了学术报告。来自全校相关专业的百余名师生聆听讲座.

上午10点,苏春翌从控制系统建模方法、复杂非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数学方法、磁流变器在多种军民应用中的突出效果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磁流变器的滞环非线性建模与智能控制进行详细阐述,并就他的团队近年来所开展的创新工作进行介绍,使得在座师生对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及智能材料控制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随后,苏春翌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就机器人控制领域的多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苏春翌 ,分别于1982年,1987,1990年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加拿大Concordia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座教授,Center of Industrial Control主任、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室主任。他曾获中国教育部控制领域“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09年日本学术振兴协会 Invitation Fellow等荣誉称号。苏春翌在其研究领域的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重要国际期刊论文及会议论文400多篇。苏春翌现任/曾任控制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的副主编,机电领域的权威期刊《Mechatronics》及IFAC《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等刊物的副主编;包括《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nd Automation》在内的15个国际刊物的编委, 曾担任IEEE重要系列性国际会议大会主席、程序主席等。

   

李智军:可穿戴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5月10日,可穿戴机器人和生机电系统理论研究专家李智军教授做客西南科技大学,在信息学院209会议室作了以《可穿戴机器人和生机电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为题的学术报告。全校百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上午9点,李智军以人体康复应用需求为重点,介绍了可穿戴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及可穿戴双臂机器人、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可穿戴下肢运动辅助机器人、移动操作双臂机器人、智能轮椅等研究平台。接着,讲解了人体意图感知-脑电信号处理与控制、关节变刚度柔顺机理研究、人机紧耦合控制等可穿戴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研究难点,及李教授所带领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最后,李智军和在场师生进行积极互动,解答师生提出的问题。

李智军 ,主要从事可穿戴机器人和生机电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EI检索论文100余篇,其中IEEE汇刊论文6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3部,1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SCI引用2000余次。入选2014-2017年Elsevier高被引学者。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6),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 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6),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7),《科技中国人》杂志2016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2),上海浦江人才(2008)。获省部级奖励5次,IEEE国际学术奖励9次。目前担任2个IEEE技术委员会主席和五个自动化领域IEEE期刊副主编。作为客座主编组织出版了5个IEEE汇刊的研究专刊。

   

冯鹏:基于起波钢筋和复材约束芯柱的新型韧性混凝土框架结构

5月13日,清华大学冯鹏教授在西六101教室作了一场题为《基于起波钢筋和复材约束芯柱的新型韧性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学术报告。报告共计270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冯鹏首先阐述了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中所发现的“强梁弱柱”工程问题,提出和证实了“起波钢筋”构造可使梁实现“先弱后强、变形能力增大”的效果,从而能够实现强柱弱梁和提高抗连续倒塌性能。随后,冯鹏课题组提出了复材约束混凝土芯柱的构造,与起波钢筋一起组成了抗倒塌能力更强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后,在场师生与冯鹏就“起波钢筋”、“复材约束芯柱”等问题与进行讨论。

交流期间,冯鹏参观了我校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院情展厅和四川省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重点实验室。

冯鹏,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国际土木工程FRP学会理事和执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钢分会理事、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副主编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土木工程新材料结构及新型结构,包括FRP结构及FRP组合结构、FRP加固技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耐腐蚀结构和新型混凝土结构。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周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认证标准

5月13日下午,周琪教授在东七B401作了题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认证标准》的学术报告。

周琪首先从自身多年的专业评估经历出发,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随后他指出认证核心理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教育、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以形成持续改进机制。与此同时,他还针对如何进行参加专业认证做了相关讲解,包括有认证流程、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等。他强调:“认证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必须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体系,聚焦于学生,着力于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此外,他还分享了关于现场考察的一些内容要点和重点考察问题。此次报告会进一步明确了学院今后工程教育认证的工作思路,加强了学生培养和专业内涵建设。

周琪,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水工业学会理事、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取得了2项中国专利,主持了国家“863” 重大科技专项: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中的“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国家科技部“十五”专项:滇池面源污染控制中子专题“暴雨径流氮磷污染控制人工湿地系统研究”等。

   

陆文清:微生物发酵泔水为猪全价饲料的技术解析

5月13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兼农业部饲料工程中心副研究员、云南省普洱市院士工作站研发负责人陆文清博士应邀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在生命学院学术报告厅为师生作了题为《微生物发酵泔水为猪全价饲料的技术解析》的学术讲座。我校师生及铁骑公司等相关负责人近100余人聆听讲座。

讲座中,陆文清从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与应用、泔水发酵和高床养猪两个方面阐述了微生物发酵的优势。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陆文清向现场师生详细阐述了发酵饲料的实质。他认为,应该以植物性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形成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有益菌含量高的无抗生物饲料;并且通过微生物处理的泔水,可以有效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变废为宝,是值得提倡的方法。

期间,陆文清还与生命学院师生、铁骑工作人员前往绵江村七社,在猪场进行了泔水发酵技术的演示,并为当地的养猪户讲解了微生物发酵泔水的好处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陆文清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兼农业部饲料工程中心副研究员、云南省普洱市院士工作站研发负责人。主要研究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以第一主持人、技术负责人完成科研课题《制定饲料用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酶活测定的行业标准》。2006年完成生猪绿色饲料中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的生产与推广应用《一种动物养殖用乳酸菌液的制备方法》。2004年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饲用复合酶高产菌株MAFIC-001固态发酵中试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目前本技术年已经在国内3家饲料酶生产企业应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接近2000万元。

(吴安辉 编辑)(生命学院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