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读报的公众着想
2000年,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邮政局等六部门曾经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各地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也积极呼吁,要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群众买书难、看报难问题。由此可见,报刊亭不仅远远没有过时,反而应在城市生活中承担起更独特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考量着管理者的智慧。
市民观点
后河桥居民刘先生:
我们需要人行道也需要报刊亭
“有些人说报刊亭设置在人行道上,拆了是还路于民,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居住在巴城后河桥的刘先生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是文明古国,但现在的人均阅读量却少得可怜。在我市大力提倡文化强市的时候,巴城的报刊亭却逐年减少,肯定不合时代要求,也满足不了市民需要。“虽然我们正渐渐习惯于上网浏览,正在慢慢变成‘手机控’,但报纸杂志这些纸媒却也是永不过时的。当然,我们需要一个平坦宽敞的人行道,但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快捷获取资讯的文化之路。”
市民张燕:
报刊亭不仅方便了市民也体现了对知识的敬重“我去过北京、深圳、成都等发达城市,发现这些城市的特点之一便是街头报刊亭设置很多,人们不但不会觉得它们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反倒感觉这些报刊亭已经构成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市民张燕说,在上海,报刊亭被称作“城市衣襟上的鲜花”,她觉得这不仅是因为报刊亭外形美观而对城市具有美化功能,更因为它们方便了市民,让人们体味到城市的文化氛围,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渴望,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知识与文化的敬重,也体现出城市管理者所具有的长远发展眼光。
市民王能刚:
报刊亭减少相关部门应该反思
“报刊亭的建设是当年政府允许的,是收了相关管理费的。建的时候,为什么不说是占道经营,这只能说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市民王能刚说,“现在报刊亭一年比一年少,相关部门却没有适当的规划和加强管理,就像把报刊亭完全遗忘了一样,是不是也该反思呢?”
市民刘海军:
拆除报刊亭拆掉的是城市文化味
“报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环,不能轻易拆除。”巴城市民刘海军说,报刊亭虽小,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文化窗口,也是城市建设与便民服务的重要内容,更是体现城市亲和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不能拆。市民的阅读习惯,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在很多地方,仅仅因为报刊亭“影响市容、临时占道、影响交通”就予以强制拆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市民往往连跨几个街区无报可买,难以获取精神食粮。
市文明办副主任张夕铫:
文化强市需要报刊亭这个阵地
“以前漫步在巴城的大街小巷,不时能看到设置在路边供人阅读的报栏,大约在2008年之后,这些报栏全部从视野里消失。”市文明办副主任张夕铫回忆。说起报刊亭的设置,张夕铫觉得巴城目前的报刊亭不仅数量少,而且规划区域极不合理。“报刊亭是彰显一个城市文化氛围的极好载体,在区域设置上也有讲究,我认为应该设置在广场、学校、车站、公园等人流量大且集中的公共区域。”张夕铫说,以巴人广场为例,作为巴城目前人流量最大的广场,在其四周很大范围内都找不到一个报刊亭、阅读墙,实在很遗憾,如果要真正做到文化兴市、强市,不能小觑公共区域的报刊亭、阅读栏及免费书吧等所发挥的作用。
张夕铫说,报刊亭的取消或增加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群策群力,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介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并通过创新手法赋之新的活力。张夕铫还为增强报刊亭活力想了些新点子,“报刊亭是否可以卖些畅销书,甚至免费看书等,也可增加交水电费、电话费、订购火车票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