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外贸将在转型中成长

18.12.2013  11:51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延续着低速增长态势,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但仍不稳固,以至经合组织在11月份将世界经济2013年和2014年的增长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延续着低速增长态势,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但仍不稳固,以至经合组织在11月份将世界经济2013年和2014年的增长预测从3.1%和4%分别下调至2.7%和3.6%。在上述背景下,经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进出口贸易仍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年商品贸易总额将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43万亿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12.44万亿元,增长8.3%;进口10.99万亿元,增长7.1%;贸易顺差1.45万亿元,扩大18.3%。我国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商品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

  外贸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2013年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仍然突出。首先,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减弱。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导致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消失,这也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比如越南、柬埔寨等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向上述国家转移。

  其次,以成本优势为主要竞争力的外贸发展方式,要求经济政策立足于减少企业的生产和贸易成本,降低出口企业的相对出口价格,增强竞争力。但目前,重视短期效果的外贸刺激政策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或产业的转型升级协调配合,政策的空间和边际效应越来越小。

  再次,中国外贸长期“一条腿”走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严重不平衡。比如,我国当前超过75%的外贸出口交货方式是FOB,也就是买家负责国际运输,超过90%的外贸支付方式是先付款再发货,由买家负担外贸资金的压力和结算风险,这严重违反了买方市场的客观规律。美国的外贸出口和中国恰恰相反,超过75%采用OA赊销方式,超过80%采用CIF到岸交货方式。

  世界第一之后的追求

  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经济一方面使我国获得了全球化的红利;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依赖国际市场的外需主导型模式的形成,其结果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外贸企业与国内商品生产和消费的“两张皮”现象,资源损耗、环境恶化等使外贸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纯粹生产外汇的机器,偏离了贸易固有的互通有无、增进福利的本质功能。

  在贸易总量即将成为全球老大的情况下,中国要特别清醒地认识到,根据世贸组织(WT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附加值贸易测算法,中国对外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从统计上把GDP的产值计在中国名下而已,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外贸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外贸获利能力都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成为真正的贸易大国、强国,与我国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亟须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全面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质量。

  在转型中增长

  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全年增速不会低于2013年。虽然2014年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但整体来看,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同时国内经济改革的转型调结构目标,对贸易制度、贸易方向和贸易内容进行了引导性调整,特别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可能带来新一轮的对外开放热潮,这使得未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预期不断改善。而且,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很快,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正在孕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建立在劳动力优势基础上的经济体,在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过程中,往往难以长时间保持竞争优势,而建立在动态、持续基础上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则成为先行国家的重要经验。对于中国而言,随着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被削弱,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是重塑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必然之路。贸易结构转型的基本思路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方位提高外贸竞争力,实现外贸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打造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版”的应有之义。从立足长远的角度,2014年我国外贸政策应定调在促转型、稳增长,增长服务于转型,在转型中实现增长;努力调整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依托制造大国的优势,以制造业“走出去”带动外向“商业存在”的发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