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亚洲并未告别贫困

11.09.2014  10:47

      英国金融时报网报道称,如果你不得不依靠1.25美元度日,你会觉得窘迫么?那1.5美元呢?这两者的差别似乎并不值得费心。许多阅读这个专栏的读者早上购买卡布奇诺咖啡的花销就不止1.5美元。然而,取决于你选择的数字,被界定为生活极端 贫困 的人的数量将相去甚远。

  今年8月, 亚洲 开发银行加入越来越响亮的呼声,要求更改对贫困的定义。亚开行在一份报告中称,1.25美元的贫困线已经不再适用于亚洲。人们需要更多的钱来购买食物以保证足够的卡路里摄入,以达到亚开行严肃提出的“避免极度贫乏所需的绝对最低生活标准”。但是,需要把这根标杆调高多少才够?

  亚 开行 提出了一个听上去精确得令人怀疑的数字--每天1.51美元。亚开行表示,原来的1.25美元是以15个国家为样本计算出来的,其中主要是非洲国家,代表亚洲的仅有塔吉克斯坦和尼泊尔2个国家。而且,亚开行提出,过去10年里,食品价格上涨快于总体价格水平,这个事实应当得到更大权重。最后,亚开行称,固定的数字忽视了其所称的“接近贫困”--英国《金融时报》最近的系列报道将该人群界定为“脆弱中产”--多么容易跌回赤贫境地。一些人这个月每天生活费为3美元,下个月每天只有40美分,他们很可能挨饿。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在洪水中失去了住所,或者因工伤事故失去了手臂,其生活水平可能出现灾难性的下降。

  使用这些更切合实际的假设,亚开行估算2010年亚洲的贫困人口为17.5亿人,这比此前估算的数字整整多出10亿人,也使亚洲贫困人口的比例从引起关切的五分之一增加到令人震惊的一半。新的贫困人口数字让一些人错愕。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荣誉教授让-皮埃尔•雷曼愤怒地写道,国际机构以往在 计算 贫困水平时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让人“难以置信”。他进一步指出,新的数字令人对所谓的亚洲崛起,对全球化在脱贫方面理应发挥的作用产生疑问。 你这种争论的问题在于,不同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取决于所用的方法,贫困人口的总数像溜溜球一样上下起伏。

  以今年早些时候世界银行旗下“国际比较计划”的统计学家做出的计算为例。该团队按照购买力平价重新计算了价格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各国生活成本的方法。其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水平总体上低于此前设想的水平。换句话说,人们用1.25美元买到的东西超出以往的设想。粗略使用新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极度贫困的人口将减少一半多,至略低于6亿人。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正确地警告人们不要进行机械化的推算。他表示,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平均价格水平,未必适用于非常贫困的人口,这些人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食物。举例来说,机票或者电影票比以往设想的更便宜,这样的事实对一个极端贫困的人可能没有任何关系。

  雷曼教授正确的地方在于,他告诫我们警惕一个盛行但错误的观念,即亚洲大部分地方基本上击败了极端贫困。高估脱贫进展让政府得以规避责任。如果没有穷人需要担心,政府就不必费心征收税款,对财富进行再分配,或者保证受教育、享受金融服务的平等机会。

  这引发了两个结论:一个是统计上的,另一个是政治上的。当谈到数字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定义方面更严谨,而在主张准确性的时候更谦逊。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展政策主管加吉•高希对“错误的精确感”提出了警告。亚开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说,新报告并未否定亚洲在减轻贫困方面的成就。然而,这份报告的确意味着,2030年在亚洲消除极端贫困这个曾经貌似切合实际的目标,现在或许要等到2045年才能实现。如果你依靠捡垃圾来生活,这些事情很重要。或者也可能不重要。

  第二个结论涉及政策回应。魏尚进介绍了两项政策回应。一是政府应该优先考虑人们对食物的获取,办法不是通过会使价格扭曲的进口或者出口禁令,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现金转移,帮助最弱势的群体。“应该补贴人,而不是补贴产品,”他谈到亚洲各国有一些浪费的价格支持机制,这些机制往往给富裕人群(而非穷人)带来更多好处。二是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即便只是让人们更容易买到可负担的保险,以抵御那些能让他们一下子陷入困境的灾难性事件。

  合情合理的人可以无休止地争论对抗贫困的最佳方法。起点则是承认这个问题的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