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高管感叹中国人态度变化:没有国家元首待遇了|国家元首|外企

07.07.2014  13:29
核心提示:  华盛顿邮报:跨国公司在华黄金时代或终结   参考消息网7月6日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7月4日刊登题为《在华美国公司感

  华盛顿邮报:跨国公司在华“黄金时代”或终结

  参考消息网7月6日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7月4日刊登题为《在华美国公司感受到冷风,虽然许多公司仍有盈利》的报道称,中国极快的经济增长逐渐放慢、来自中国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在华美国公司的利润。许多公司高管觉得,中国政府偏向国内企业,使竞争环境对外企不利,或是抱怨被限制外国投资的法律排除在中国经济部门之外。与此同时,严重的空气污染使这些公司越来越难吸引外国高管到中国工作。

资料图片:这是洋山深水港港区。

  2014年头5个月,美国对华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9.3%,这可能是美国企业日益清醒的一个迹象。来自欧洲的投资下降幅度更大。

  投资咨询公司BDA的董事长邓肯·克拉克说:“也许在华跨国公司的‘黄金时代’已结束。”

  当然,外企在这里仍有诱人的机会,从出售飞机的稳固业务到电影业新建的合作关系,从消费品到金融服务。但取得两位数的利润增速比20年前要困难多了。中国已成为一个日渐成熟的市场,面临许多难题,这些难题很多与共产党主导的经济模式有关。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克里斯琴·伦德布拉德说:“与过去不同的是,低息贷款、大量的机会和唾手可得的成果在逐渐消失。”

  中国人对外国投资者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企业高管回忆说,过去,外企首席执行官的待遇几乎与到访的国家元首一样,有正式的车队接送,得到国家领导人会见,并承诺建厂将享受税收减免等。如今,外企的首席执行官既可能受到高级领导人欢迎,也可能被监管机构或国有媒体谴责剥削了中国消费者。

中国经济正在趋于稳定。(资料图)

  安可顾问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詹姆斯 麦格雷戈说:“如果外企在中国的业务是中国需要的,或者是中国做不了的,那它们会有机会。”麦格雷戈说,随着中国公司日益强大,“中国人不能做的少了,需要的也少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制造商蜂拥来华,利用当地低廉的工资和巨大的新消费者市场。中国市场的增速令人震惊。过去30年,中国约有3亿人进入中产阶层。

  但外企越来越失望,因为它们无法利用许多最好的机会。中国严禁或严厉限制国外资金对中国许多部门的投资,尤其是大型国企主导的部门。从电信到银行、从石油到造船,国有大企业都占支配地位,它们往往能得到补贴和低息贷款。

  市场规模巨大的政府采购,也基本对外企关闭,行业标准的编制也往往有利于国内公司。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说,中国有100多个部门限制投资,包括农业、石油化工和医疗服务,而美国只有5个部门完全限制投资,在另外24个部门对中国投资实行较小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