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话“凉”

27.07.2014  11:03

夏日乘凉,犹有余兴,不免追起“”来。凉在何处?其迹可寻,又不可寻。可寻者,身栖树荫下,西瓜、冰淇淋;或在避暑胜地消磨于清凉世界的爽快。不寻者,有时竟会来无踪去无影,像是故意跟你捉迷藏似的。

凉的踪影在避暑旅游胜地。莫干山的苍翠葱茏,凉风习习,固然是清凉世界;庐山黄龙潭、乌龙潭的飞瀑如帘,峡谷中的绿荫掩映,能使人顿觉清凉;游那“海山第一”的普陀,泡在海滨浴场,信步于“千步”沙湾,顿时会感到心旷神怡;去鼓浪屿听那惊天动地的海潮声,于日光岩半山腰间的古避暑洞,迎着清风,会增添更多的凉意。所有这些,正如唐诗所说:“青山解隔尘中事,流水能清物外心”。

酸梅汤” 甜酸适口,沁人心脾,饮后能顺气下火,心绪为之宁静;特色冷饮“火烧冰淇淋”,利用消费者的逆反心理搞个“逆来顺受”,不仅使人尝了凉,而精神为之一振。

凉的踪影在面前,在身边,在吃穿,在山水,她是可见可攀的,可遇可求和可追可亲的。而这一切,都是凉之可寻者。

然而,凉之迹另有其不可寻者。这话并不是故作玄虚,乃据实而言甚至有切肤之感。

不是吗?在旅游避暑胜地,过分集中于人所周知的凉爽去处,各方游客纷至沓来,一路热浪,风尘仆仆备感疲惫,待欲寻觅凉意,她早已躲得无影无踪。道理很简单么,她也是极盼在盛炎时节避避暑气的。

还有,栏杆面风,出城乘凉,高处寒意峭冽,险处超出云气,凉的踪迹也未必全然可寻。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述“山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高寒洞深之处,不胜凉意,可是心躁气浮,或者顾念于俗事纠纷,或者计会于管窥蠡测, 仍然不得全获凉爽快意。

今古悠悠谈尘外,吸泉聊自润诗喉”。凉意可寻,又不可寻。可寻者,人皆周知;不可寻者,人或知之而未周也。说玄似乎有点儿,其实也并不玄。辩证唯物论者看来,世间万物都有辩证法在,凉亦复如此。有时候,她的踪影竟会何等难觅难寻,刻意求之者往往会失之交臂,真乃惜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