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处成都历史地名拟入保护名录 三成多已消失

11.12.2016  21:34

 

    作为我国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史可追溯至古蜀开明王朝后期的成都,究竟有多少历史地名?日前,由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编制形成的《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公示稿)》(下简称《名录》),共打捞出成都历史地名1007处。“历史地名”是指1949年10月1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1007处包括街巷类历史地名732处、建筑类历史地名120处、名胜古迹类历史地名32处、山水形胜类历史地名33处、政区(区片)类历史地名90处。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计有330个历史地名已湮灭或消失,占三成多比例。尤其是街巷类历史地名,已有236个不再使用。历史建筑类地名已湮灭82处。名胜古迹类历史地名则湮灭了12处。据了解,本次公示将持续到15日,广大市民可通过028-61881768,028-61887898(传真)和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提出意见和建议。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保留“成都记忆”

    重铸乡土的“精神家园”

    今年6月,我市民政等相关部门正式启动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含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编制工作,结合我市历史地名实际,以地名实体形态作为类别划分参照标准,收集整理出古街巷、历史建筑、名胜古迹、山水形胜和政区(区片)类等五大类成都历史地名,并对每个地名的含义、历史沿革、重大人物和事件、史志传说以及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了全面梳理,完成《成都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录》编制和《成都市区历史地名图》绘制 。

    据了解,下一步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蕴涵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名进行发掘、保护利用和推广,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保证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承,保留“成都记忆”,重铸此方乡土的“精神家园”。

    街巷类历史地名

    已有236个湮灭或是消失

    常被人们称为城市“化石”的街名,在此次《名录》中是编制的重点,占据了大半篇幅。但随着城市的演变发展,一批承载了城市文化、历史和记忆的老地名正在消失。街巷类历史地名共732处,但已经有236个地名湮灭或是消失。

    如明代就有的青莲巷,因巷内原有一座初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青莲庵而得名,现在这条小巷早已无迹可寻;因清代教谕署设此而得名的学署街,原名虽已消失,但这条街已并入人民中路三段;曾经可以跑马射箭的马道街,原名也已消失,现并入西华门街。

    从取名方式上看,也可以窥见过去成都人的一些偏好,充满了祝福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还有一部分古地名,其实体形制虽已消失,但其名称仍沿用至今,成为百姓日用的重要方位标识,如衣冠庙、洗面桥、骡马市、盐市口等。

    历史建筑类地名

    已湮灭82处,数量最多的是桥

    《名录》共收录历史建筑类地名共120处。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已湮灭82处,数量最多的是桥,有45处,还包括9道城门、8座城楼、5座寺庙。

    湮灭的桥名中,最有历史的当属“笮桥”,位于今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是目前已查证的中国最早的索桥,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年),距今20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发掘出其桥基。45座桥名的陆续湮灭,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窥见当年成都城内“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盛景。

    “名胜古迹类”历史地名32处,已湮灭12处,其中3座寺庙,两座故宅,一座公园。如建于西汉时期的“子云亭”,位于青龙街原13中操场,系扬雄故宅。建于北宋年间的“禹庙”,位于惜字宫南街,除主祀大禹外,尚附祀古圣哲,故又称“集圣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