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上壤塘乡向新而行,“畜”势破局

29.06.2022  14:02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9日电 (尼玛初   周琳)“这里的地质属于卵石和素填土,可以作为修建厂房用地。”最近,在壤塘县上壤塘雪木达中,一行群人正在对村子的地质进行勘探,为即将开工的有机肥基地项目做着前期工作。

正在建设中的有机肥基地。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未来,这里将成为南木达片区五个乡镇“变废为宝”的重要增收基地。

  “有机肥基地主要的经营项目是加工有机肥,每年需要收购当地1万吨左右的牛粪作为原料。”包村干部丁燕介绍,这也是雪木达村今年新策划的集体经济,每年除了能为该村增加50万元左右的集体经济收入外。更主要的是,还能把牛粪变成“现金”,群众的增收渠道也增多了。

  据了解,由于改村土地平整,且距上壤塘乡、中壤塘镇、尕多乡、南木达镇较近。项目建成后,可以辐射带动全片区牛粪销售,按每吨270元计算,预计能为片区带来270余万元收入。

  这个村为啥要搞牛粪加工项目呢?

  “这也是我们村的‘产业指导员’在思想碰撞上碰出来的。”村支部书记俄更说,村子以前的集体经济量小,带动能力弱,项目建成之后,不仅能为我们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还能让群众的牛粪有更好的销路,为村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正在建设中的有机肥基地。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书记口中的“产业指导员”是指指导村一级产业发展工作人员,含该县乡村三级干部共13人谋划,在进过充分调研后,县上的领导提出思路,和阿坝万利公司合作,村里用10土地和乡村振兴产业资金500万元入股,占股50%,村民不仅有50余万元的分红和就近就业,还能通过买牛粪增加年均27万余元的收益。

  就在今年年初,上壤塘乡还在“产业发展难、基层治理乱、工作质效底”的窘境中挣扎。如何带领700余户,3400余名农牧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为了摆在这届新班子最大的课题。

  “逢难处,则思变,应变则通”,上壤塘乡把急于突破的“迫切”变为发展的“动力”,联合联系乡领导、部门走村入户“摸底数”,进村入舍“找思路”,跳出岗位“看问题”,结合乡情实际创新性提出了创新干部+群众“1+3+N”新型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机制,以“十项工作法”为抓手,要求干部职工当好群众的“九大员”,即:法律政策的宣传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为民解忧的服务员、民情信息的统计员、科学谋划的规划员、排化矛盾的调解员、党建引领的组织员、法律保障的维权员、亲民爱民的贴心员。

  干部+群众“1+3+N”新型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机制,不仅催生出了雪木达村工作组这样的产业技能的指导员,还成就了该乡长河村工作组这样的科学谋划的规划员。

  今年3月,长河村以“六新工程、五三行动”为依托,聚焦乡村振兴,利用乡村善治资金,以自建的方式,革新牧家庭院、打造下水道、建设修建花台,即促进了群众增收又让曾经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环境脏乱的长河村面貌焕然一新。

  而该乡的纯牧村康垄村则从党建引领入手,紧盯村干部这个“牛鼻子”,变“散打”为“合力”,建起了多个联户牧场,在县城开设了两个畜产品售卖店,把新鲜的牛奶买进的县城、都江堰等地。“我们家五六月卖牛奶就卖了7000多元,是以往自己销售的几倍。”康垄村村民索娜说道。

风景如画的上壤塘雪木达。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的上壤塘乡打通产业发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多项工作的“任督二脉”,紧盯47.92万亩草场面积和5万余头牲畜做文章,建联户牧场、肥料加工基地....。。层出不穷的金点子,推动着该乡“”产业从“传统化”向着“现代化”发展。

  下一步,该乡还将继续深化干部+群众“1+3+N”新型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全力做好群众的“九大员”,抓紧“养殖业”这个龙头产业,全力实现牦牛适度规模化养殖,争取早日建成美丽幸福壤巴拉家园。(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