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GDP增长目标或调至7%左右 增长质量是关键
3月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提出2015年的发展目标,布置改革任务。目前,经济界普遍预计2015年GDP增速目标将调至7%左右,CPI全年涨幅目标将设定为3%。分析认为,2015年为改革和转型的关键之年,经济发展不能只看速度,更要看重质量。
GDP目标或调整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置于2015年经济工作五项主要任务的首位。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设定GDP的增长目标成为关注焦点。
目前经济界普遍预计今年GDP的增速目标将会被下调至7%左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7%左右的GDP增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需求,中高速发展的区间在7%-8%之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GDP速度定位为7%是充分考虑了中国当前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经济界普遍的预期是今年GDP增速会下调。他认为,设定的目标可以更加精细一些,考虑到适应社会心理、引导预期等方面,今年GDP目标设定为7.2%比较合理。
国泰君安在其关于“两会”的研究报告中预测,近期将加码稳增长,经济二季度有望小周期企稳,预计2015年目标设定为GDP下调至7%左右,CPI为3%左右。国泰君安的数据显示,各省市在地方“两会”期间纷纷下调了2015年GDP增速预期目标,平均下调了1.5个百分点。
GDP增长质量是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随着中国GDP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最大转变就是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平稳增长。同时,GDP增长的关键是“绿色增长”,增长没有水分,实实在在,更重要的是增长中间不带“毒”。稳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稳定就业,2014年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全年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只要城乡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不受冲击,就无需为经济增速高一点或低一点而担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亦曾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则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展GDP上要转变观念,科学合理的GDP增速是发展的基础,不能唯GDP。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趋势下,关键问题是调结构。要重视GDP,更要重视GDP的增长质量。
国泰君安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到,2015年是改革关键之年,预计司法、财税、金融、国企、户籍、土地、文化、生态环保、体育等重大改革方案将在2015年落地实施。
■ 观察
三问宏观经济
经济增速是否已经触底?
今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2014年GDP增速为7.4%,创下了自1990年以来的新低。
“2014年是很不容易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碰到了很多挑战,遇到了很多困难。”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当日的发布会上称,2014年克服了诸多压力和挑战,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取得了7.4%的增长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没有完全触底,下行态势依然比较明显,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的政策措施已经有了明显的动作,比如央行降息。
贾康认为,未来经济有增长点也有风险和压力。增长点方面,他表示,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服务业对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支撑力;同时,大量的小微企业在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等政策支持下有相对良好的表现;另外,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并且中国一些基础设施升级换代趋势十分明显。
对于风险,贾康举例称,首先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政府系统的隐性债务,政府债务按照预算法的规定要阳光化,地方融资平台不许再新增政府债务,未来,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是非常大的一块资金来源的问题,完全依靠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能否解决这个问题还值得观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判断中国经济触底企稳还为时过早。今年2月份制造业PMI回升至49.9,但依然在“荣枯线”以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也表示,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非常疲弱,对于经济已经触底企稳并没有那么乐观,经济依然处于下行态势中,今年增长压力和通缩压力比较大。
CPI还会下滑吗?
2014年收官,数据显示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创下了2009年以来新低;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则是同比下降1.9%。
进入2015年后,1月份,CPI同比仅上涨0.8%,PPI同比下降4.3%,降幅继续扩大,连续35个月负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对新京报表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并没有达到通货紧缩的概念。但从数据来看要警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价格的持续下跌会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润减弱甚至出现亏损,长期会影响职工的收入和就业,且企业会渐渐承受不了压力,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这会使得总需求不足,经济出现疲弱和衰退的情况。实际上,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是相伴的,就像通胀对应的往往是经济过热,而通缩则对应经济过冷甚至衰退,因此,要高度重视通缩对于经济稳定性带来的危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较为乐观,他认为,从今年全年来看,进入全面通缩的可能性不大。
连平表示,按照经济学定义,必须是CPI和PPI都是负值,才能称得上是通缩,代表通缩的综合性指标还包括就业状况差、货币信贷增速急剧收缩等,但目前仅PPI一个指标为负值。
连平认为,目前PPI同比降幅已经达到4.3%,所以工业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确实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压力和通缩压力,这个压力背后的原因是出口增速放缓、企业产能过剩以及输入性通胀三方面。但仅凭这一点不能判断出现全面通缩。
他认为,政策已经在向偏松的方向调整,全年进入全面通缩和整体性通缩的可能性不大。他判断,CPI短期内可能会有波动,但出现持续负值的可能性比较小。
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如何?
农历新年伊始,央行即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存贷款基准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下降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2.5%。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经两度降息。
在货币政策松动的同时,财政政策也被认为应当扩张。2014年以来,国家对部分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2014年两会预算中的财政赤字为1.35万亿人民币,赤字率为2.1%,2015年扩大赤字率的声音不断增强。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对新京报表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财政政策要有力度,实际上隐含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风险的相机决策和有效调控。财政政策更有力度可能意味着今年两会讨论预算安排时,赤字和举债的安全空间可以做得更有力度一点。
对于货币政策,贾康认为,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已经有了动作,就是今年春节后的再次降息,这次降息之后不排除再次降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应该积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今年春节后央行降息显示货币政策朝着更加灵活和有效率的方向变动,货币政策在稳健当中是偏松的。除了货币政策外,财政政策应当更加积极和有力度。
王军表示,除了简政放权和扩大支出外,财政政策还应当在减税降费方面增加积极性,一方面要增支,另一方面要采取减税的方式作为扩张的手段,财政政策还可以发挥调整结构方面的作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货币政策在朝着偏松的方向调整,比如降息降准,还有比较多的结构性对策;另外,财政政策方面减税在加大力度,国内的投资力度也在加大。在连平看来,货币政策中价格型工具与数量型工具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央行应当加大力度投放基础货币,同时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新京报记者 李蕾
■ 高端对话
辜胜阻:以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引领新常态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制定之年,要在总结“十二五”规划基础上,根据新特点和新要求,谋划并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转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我国GDP增速进一步下降到7.4%,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又会如何?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
新京报:2014年经济增速指标持续下滑,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您是如何看待新常态的?
辜胜阻: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新常态”关键在“新”,表明老路走不通了,需要重新塑造新的发展动力。
新京报:在您看来,2015年中国经济的通缩风险有多大?
辜胜阻:当前要看到局部通缩和结构性通缩的苗头,还不能判断为全面的通缩,但要加强管理通缩的预期。通过进一步繁荣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措施对冲通缩风险。
新京报:您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还将面临哪些风险?
辜胜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要特别关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四大“阵痛”:首先,煤炭、钢铁、水泥、造船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其次,政府负债率较高,企业负债率超过国际警戒线,金融要“去杠杆化”;再次,房地产泡沫严重,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要“去泡沫化”;最后是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
新京报:该如何应对?
辜胜阻:解决这四种阵痛,适应新常态非常重要的是要实现创新驱动,而创新又跟创业连在一起,它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我最近一年来,去了十多个省市进行调研,我发现改革和创新正在引领新一轮的创业浪潮,我看好新一轮的创业浪潮,我认为这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当前出现的新一轮创业浪潮有四大动力。一是简政放权和上市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与成本,推动新的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二是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引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第三是高新区与科技园区作为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引领新一轮聚合创业浪潮。第四是当前出现的并购热刺激“职业创业人”崛起。
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让改革引领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多样化的组织体系、立体化的服务体系,缓解初创型企业融资难题;二要加强对初创企业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升初创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初创企业摆脱用工困境;三要进一步落实创业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定向降准、定向减税,把“少取多予”的“三农”政策移植到初创企业上来。
新京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存在哪些机遇?
辜胜阻: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第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第二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第三是发展低碳化。第四是产业高端化。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第五是社会信息化。第六是经营国际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货币成本的不断下降为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企业正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
新京报记者 金彧
宗庆后:减税降费提振实体经济
1月,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为-4.3%,已连续35个月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也仍处于较低水平,实体经济之困可见一斑。实体经济困境症结在哪里,如何化解?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新京报: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
宗庆后:单从成本角度来说,一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税负比较高,企业除了要承担增值税、消费税等之外,还要承担25%所得税以及内资股东20%、外资股东10%的红利税,这样算下来,一般实体企业的税负要达到40-50%以上,企业怎么还有资金去进一步发展。
二是向企业收取的社保费用比较高,造成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向企业收取的各类费用也是过多、过高,根据我们公司初步统计,此类费用林林总总有四、五百项。
三是企业用地价格太高,一块工业用地,每亩就要一百多万,一般实体经济企业很难承受。
四是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
新京报:上述问题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宗庆后:负担过重所导致的结果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赢利水平低甚至亏本,根本难以生存。由此带来劳动力就业困难、税基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如果企业负担太重,赢利水平低,搞科研的经费也会受限,转型升级就会很困难,也不可能给员工增加工资。
新京报:针对上述问题,你在两会提案中提出的具体建议是什么?
宗庆后:建议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与支持实体企业发展,不光要降低实体经济的税负,还要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记者李蕾 金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