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增强人身安全防范意识很有必要

01.09.2014  19:13

  8月21日,某高校女大学生金某在济南火车站转车时误上一辆黑车,随后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几天前,同样也是重庆市的女大学生高某因为搭错车而被车主杀害。短短几日之内,全国已发生了三起女大学生被绑架或杀害的新闻,让人深感震惊!

  受害人的遭遇值得同情,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令人愤恨!社会和我们要做的是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据报道,上述事件的那两位女大学生本有机会逃跑、求助,令人痛心的是,由于人身安全防范意识缺乏而疏于放范,最后惨遭侵害。

  无论如何,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增强人身安全防范意识很有必要。俗语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我们的女生,一方面要相信社会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相信学校是安全的,相信大多数人是好人,也无需穿铠甲出门;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警惕性,增强人身安全防范意识。因为概率极低的被侵害如果落到自己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所有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标都是要比他弱的,女性就更容易成为其犯罪对象,特别还是身处在汽车等这样一种密闭的空间之内。所以,在我们遇到陌生人的时候都应该有所防备,通过自身的一些观察来判定此人是否值得信赖。

  具体来讲,如何防止被侵害和增强人身安全防范意识呢?其一是避免在危险时间如深夜外出。如果实在必须得是这个时间,那就最好结伴而行,而且要让自己的家人、同学或友人知道你结伴的这个人是谁。其二,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通讯工具。手机要及时充电,这样除了可以向亲人朋友报平安以外,还能够及时报警或求助。试想,重庆女孩高某在与司机争执过程中就及时告知他人的话,可能悲剧就不会酿成了。其三,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要上陌生人的车,不要贪图小便宜而轻信陌生人的承诺。其四,在观察到嫌疑人对自己或他人有任何图谋不轨的情况时,要用言语和行为及时打消对方瞬间生成的恶念或及时向周围的人求救。因为,好人始终是大多数,他们的智慧和办法总比一个人多。

  最后,在提醒大学生加强自身安全防范的同时,还要呼吁社会加强对包括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的防范与控制。尤其是对于“黑车”这一群体,因为其车主大多是社会无业人员,其危险性和犯罪的概率是比较高的。如何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监管以及如何设计更为安全的出行路线及交通管理系统,也是国家和社会理应考虑的大事。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属于是一种密闭空间,在这种空间环境下,犯罪分子也更容易作案。看来,如何提升这种密闭空间的安全性以及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监控和管理也是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

  总而言之,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应该从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进行安全教育。各高校每年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教给学生一些自保自救的技能,女生们也应该多参加一些有关知识讲座。家庭也要教给她们处世的经验,增强她们的防范意识。

   延伸阅读

        仅仅在八月,就发生了几起女大学生遭遇劫持、绑架、失踪甚至被谋杀的案件。在看似“巧合”的背后,是否有一些必然的联系?为什么歹徒频频将目标锁定在年轻女性?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对于这些问题,晨报记者专程采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记者:“黑色八月”的发生,有没有一定的共性?

        李玫瑾:夏天街面上犯罪会更多,因为天热,人们的活动时间相应增加,回家时间较晚。其次暑期是学校放假期间,学生在外走动的几率也增加。这是八月集中爆发可能的因素之一。

        记者:罪犯为何屡屡选择独行女性下手?

        李玫瑾:所有犯罪侵害的目标都是比他弱的,这类女性的确符合犯罪者“心理条件”。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人必须要有防范意识,你要明白,在什么时候处在弱势当中,如果缺乏这个意识,当你进入危险人物的活动范围内,就自然会成为受害目标。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期发生的这类案件有一些是因为搭乘了黑车,有一些则发生在相对人烟较少的地方,这些空间是不是都属于“高危”范畴?

        李玫瑾:的确,一般时间和空间都会有特征。时间方面:夜间、凌晨会比较多; 空间:主要是封闭的地方,例如车、车库,或者人较少的,比较偏僻的地区。如果在这些高危时间或空间出行,就一定要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记者:您一直提到防范意识,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究竟要具备怎样的一种意识?

        李玫瑾:有些人会随便上别人的车,这在我看来就风险极大;有些人会一个人走楼梯,在我看来这种存在盲区的地方也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人觉得,社会上不一定坏人很多呀,事实的确是这样,但是城市就像一座森林,也有几率会遇到大灰狼,一旦碰上,这就是百分百危险的事。

        记者:除了要具备相关意识,怎样才能在危险中随机应变,为自己争取逃脱的机会?

        李玫瑾:知识就是力量,安全的问题也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关于宣传自我保护知识的内容很多,但老百姓很多都不看,因为他们觉得这事儿和他们离得很远。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呼吁学校要加强教育的原因,要在小学、初中就告诉孩子相关的知识,不能等到大学了还什么都不懂。

        记者: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能够“现学现用”的知识?

        李玫瑾:其实有很多可以避免危险发生的方式,例如不随意上陌生的人车、结伴而行,或者到偏远地方由家人或朋友接送。

        举个例子,如果乘坐出租车,最好在有监控器的地方打车,这样即便发生了什么,警方也能找到你离开的位置。而且上车最好坐后排,并告知家人已经上车、何时抵达等信息,一方面让家人了解你的行踪,另一方面也让司机感受到你自己的防范意识,就算他原本产生了歹念,有可能因为你的举动而放弃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