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至成都 全国首例省域内流转
全国首例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使用
为解决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四川省首次尝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使用:成都高新区将以442.5万元/公顷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
4月10日,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这是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后,全国首例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使用。在缓解“先富”地区建设用地不足的同时,又解决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增减挂钩承载了更多的扶贫功能,指标使用成本较高,产生不了太大的经济效益。巴中是贫困地区,加之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挂钩节余指标仅在本地使用的话,政府财力无力承担,‘巴山新居’建设也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介绍,以通江县为例,目前已验收48公顷节余指标,产生成本高达1.8亿元,而该县2014年财政收入仅3.46亿元,无法实现节余指标在本县落地使用。但项目推进中的新村建设、拆迁补偿等又需要大量资金,地方财政面临很大压力,亟须将节余指标流转到发达地区使用。这里的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农民搬进占地面积小的集中居住区,原来占地面积较大的旧房宅基地复垦为耕地。
成都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却面临建设用地紧张和耕地保护的双重压力。破解“城镇缺地、农村缺钱”难题,巴中市整合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等地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到成都高新区,保障其建设用地需求,并承担建设占用耕地的易地保护责任。“释放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一面还在于解决贫困群众最现实的‘安居’问题。”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介绍,此次节余指标流转,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将及时全部返还农村,为农民新居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记者 吴璟 庞峰伟)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