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宋朝画家高明克家族墓 女性人骨将解答裹脚是否起源宋

13.12.2017  09:44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收藏的一幅《溪山雪境图》,曾赞誉为“北宋妙品第一”。它出自我国著名山水画家高克明之笔。近日,成都龙泉的一片墓地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这名山西画家的墓葬。

墓地全景图

高明克的墓葬藏于高氏家族14座墓葬中,于今年8月至11月期间,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清理而出。结合出土文字材料,考古人员得知,高氏后裔本是山东渤海人,北宋时居于山西,后在南宋初年,南迁成都。

此外,随着墓地中一具保存完好的宋代女性人骨的发现,女子裹脚是否起于宋代这一疑团,也将有望解开。

墓地西区全景图

发现14座高氏宋朝墓 南宋从山西迁成都

今年8月,成都龙泉驿区,城镇化项目大面片区绿道改造期间,在洪河村14组,施工人员掘地两米多深后,发现了两尊三彩俑。随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龙泉驿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初步判断,这应有一片宋代墓葬群。

8月28日,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至11月下旬,共清理宋代墓葬 14 座。

墓地出土涂朱陶俑

考古发掘领队龚扬民说,现场看到,墓葬有序分布于圆形台地的边缘区域,皆为南北向,自东向西排列。西侧区域为单室墓,墓主人皆为女性。北、东侧区域为双室或三室夫妻合葬墓。其墓室都有横向券顶,合葬墓葬具皆为木质双棺,内外棺紧密相套。

随着墓碑等文字材料从墓葬中出土,考古人员确认了这片墓地的主人身份——高氏后裔。通过文字记载,他们了解到,高氏家族本居于山东渤海,北宋时期,到往山西绛县,后在南宋初年,南迁成都。

画家高明克葬于此 提供贵族转士族社会材料

墓地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北宋仁宗时期著名山水画高克明的墓葬。其墓葬旁边,还发现了高克明之子高及民和其夫人合葬墓,以及孙子高良弼和其两位夫人的合葬墓。而其余墓葬墓主人皆与高氏家族有密切关系,亦是南宋初期与高氏家族一同南迁成都的。

高明克的代表作有《三朝训鉴图》、《溪山雪意图》、《高寿图》、《立会图》等。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仁宗时,命高明克画图壁以试才,后升官。

龚扬民说,高克明为待诏、守少府监主薄(正六品),其儿媳靳氏祖父为县令、父亲为进士,可见高氏家族为宋代官宦家族,可称为地方士族。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体系逐渐由贵族社会向士族社会转变,地方大族在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中的权力渐大。高氏家族墓地正是研究中国唐宋时期这一社会社会变革的宝贵实物材料。此外,墓地墓主人及其家族来源清晰,对研究北宋末至南宋初社会巨变趋势下士族迁徙及南北文化的融合具积极意义。

发现完好女性人骨 解答裹脚习俗是否源于宋

12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封面新闻记者看到,一座棺木上,12颗钉子已被拔下。工作人员带上手套、口罩,打开棺盖,掀开三层白布后,一座保存较好的女性人骨出现。拿出一个喷水壶,工作人员开始喷水保湿。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发现该墓葬时,外棺已有被盗迹象,正是由于12颗钉子的保护,内棺里的人骨、物品才得以保存。为了保湿,他们在人骨上盖了三层白布。

墓葬中发现的女性人骨

由于成都的地理环境,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人骨较少出现。如今,通过对这名张氏女性人骨的研究,将有望揭开宋代女性有着什么生理疾病,当时是否有裹脚习俗等信息。

首次发现保存完好宋代成套漆器

可研究宋代士族女性日常生活

墓地多数墓葬未被盗扰,出土随葬器物近 500 件,据质地分为陶器、瓷器、锡器、铜器、漆木器、石券、玻璃器等。玻璃器主要为发簪,陶器主要为涂朱俑、三彩俑及陶轿等模型器,共 300 余件。漆木器主要为盒、梳、篦、座等,共 30 余件。

墓葬出土陶俑

实验室考古过程中,10余件精美漆器从棺中提取而出。龚扬民说,这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宋代成套漆器。漆器中,白瓷化妆盒及盒内化妆品透露着宋代女性情调,它们为研究宋代士族女性日常生活提供宝贵考古依据。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五方真文券、华盖宫文券、天帝赐告文券、买地券、墓志、墓碣等60余件石券。

龚扬民认为,墓地墓葬多未被盗扰,出土随葬器物丰富,纪年材料详实。可为四川地区南宋初期至中期考古序列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墓群出土丰富随葬器物为认识南宋时期科技、工艺水平及审美、宗教意识提供了详实的考古材料。

多数墓葬随葬五方真文券、华盖宫文券、天帝敕告文券及买地券等道教因素考古材料,部分墓葬中各券成套出现且保存原位,这对研究南宋时期四川地区道教及道教在丧葬习俗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封面新闻记者 毛玉婷 图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