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校区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推动就业的自助平台

25.06.2014  18:00

 
  近日,都江堰校区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又开始筹划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立不到三年,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在学工部老师的指导下,承办了就业指导和人生发展规划的精品活动,搭建服务平台。都江堰校区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96%,而低年级的同学也更早地开展职业规划和实习准备。这里成为同学们就业、创业、人生发展与规划等的自助服务站,也成为学生干部自我成长蜕变的锻炼平台。

   凝聚“家”团队

  在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墙上,新贴上5月底第二届职场精英挑战赛后的“全家福”。自2011年成立以来,中心经历了四届执委会选举,每一届执委会向团队传递的概念便是“大家是一个家庭,是一个整体。”

  “我们有一套完善的内部考勤制度,根据部门的表现评选出最优部门,产生每月之星。”秘书长余可说。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组织结构完整有序,秘书处下设组织策划部、宣传编辑部、发展规划部、管理培训部、创业实践部。

  除了系统的考评制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还通过营造交流氛围凝聚这个大家庭。不搞一言堂,开例会大家随意围坐,群策群力,提想法谈建议;不搞孤军作战,搞活动时,大家围绕活动要素,重组小组,人人参与,责任明晰,部门之间也经常联谊;不搞封闭作战,他们请来了专业老师为中心培训礼仪、写作、摄影、计算机等,也请来了就业、创业、考研、甚至是部门工作能力强的学长学姐们传授自己的经验。在培训学习和活动配合中,这个大家庭凝聚得越来越紧密。

   创新驱动服务升级

  “职业大讲堂、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训练营、职场精英挑战赛、人生发展沙龙、走近职场活动、创业梦工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工部副主任陈慧列举就业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到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到择业心态,职业规划的服务,再到搭建就业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摊子齐全,任务繁重,但却不断追求活动创新。

  年初,第二届职场精英挑战赛的策划方案已经通过内部讨论修订了3次,但受邀点评的首届职场精英挑战赛的参赛选手、组织首届精英挑战赛的第一届和第二届执委会成员对策划方案没有买账,认为和首届精英挑战赛环节雷同。除了“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一环节确定保留以外,策划方案基本都被推翻了。

  “我们最初想的是只要与上一届的差不多就行了。” 创业实践部部长管政说。首届精英挑战赛环节完整,观赛人数达三百余人,要超越实在有难度,然而环节的模仿却让大家感觉像再嚼了一遍生硬的馒头。

  “要创新。”当天晚上,会议开到了晚上十一点,回到寝室,同学们还在寝室楼道里继续商讨方案修改。

  中规中距的宣传稿被推翻了,敲定了一款激将手法的宣传用语。传统的宣传方式扩展了,在校园的主要路径上贴上吸人眼球的主题KT板,发放传单、加QQ群。栏目趣味性增强了,增加了VCR展示、职场礼仪T台秀,还特地请到了“外援”节目《求职那些事儿》小品。栏目挑战性强了,设立为知名品牌即兴配广告词的企业形象快闪环节,加入了复活赛环节。

  “活动环节设计、道具准备,内容设置都是融合了各类节目。”中心副秘书长陈雪说。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甚至采用了心理策略,宣传品从文字内容到背景色彩都相互关联,布置座位把亲友团安排在最容易流动的观众席位。

  “最夸张的是,决赛开始前两个小时方案还在修改。”队员们像在导演一场守时的“春晚”,每个环节都掐准时间节点,由于当晚参加的评委人数不断增加,统分时间延长,3分钟的宣传短片换作了评委点评。防止如果出现两位选手分值一致,活动前还公开招募了大众评审团……

  结果并不意外,活动吸引了130余名同学报名参加,决赛请到了17位企业相关负责人担任评委,吸引了400余位观众,近两个半小时的“职场秀”无人提前离席。一位大二的同学当场收到一汽大众特许经销商都江堰阔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暑假实习邀请。

   在平台中成长

  “低调低调,我们是为大家服务的。”系列活动结束后,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同学们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意见建议,每每听到同学们谈及通过举办的活动中有了收获,或是通过各种平台得到了实习工作机会,实现了就业创业理想时,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同学们都为他们感到高兴。

  “他们相当让人省心。”指导老师付静静说。活动紧张的时候,同学们自觉地抽出空余时间推进活动进程。第二届职场精英挑战赛前一个月,每晚都到11点多才散会,有时大家甚至顾不上吃饭,匆匆带点面包就跑来研讨方案,楼下的守护都熟悉了这帮“准时”晚归的同学。

  “觉得可以适应强度的工作,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团队意识。”秘书处余可、江雅婷、陈雪都是大三的同学,余可打算考公务员,江雅婷、陈雪在作保研或者考研的两手准备。在处理学业和工作的过程中,他们都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通过参与各类职业能力提升训练、政策宣讲、就业服务,他们对自身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但问及如何培养这样一支优秀的学生队伍,指导老师的答案很简洁——“陪伴”。

  “老师会带着我们,感到这一点很踏实。”中心副秘书长江雅婷说。也许这正是在教师指引和学生自我成长中的关联点,促使这支队伍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