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龙池镇:让环境整治在“走基层”中开花结果

20.06.2014  23:54

   四川在线消息 (王庆 魏玉雯 记者 张雪婵)整齐的民居房,葱郁的桂花树,还有茶园里村民采摘春茶的忙碌身影……都江堰市龙池镇新农村建设画笔绘就了山区小镇的崭新画卷。

  去年以来,都江堰市龙池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走基层”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全域开展“龙池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美丽我家、美丽我院”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通过学习柳街、翠月湖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因此制宜,密切联系群众,做出特色亮点,一个美丽的山区小镇绽放于古堰大地。

   积极发动群众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

  在龙池镇云华社区安置点内,年轻的村支部书记刘启平正带领老百姓在绿化带内清除杂草,栽种杜鹃花。“刘书记,你看我们小区现在又有花又有树,环境好巴适!”、“我们这里的环境比城里头的小区还安逸哦!”老百姓跟刘启平闲聊着。

  在安置点环境整治中,刘启平一家一家摆谈、一户一户沟通,在走村串户中搞宣传、作动员。“以前老百姓观念没转变,认为环境整治和安置点管理就是政府和村上的事,为了把老百姓都调动起来,我们村组干部天天讲解,经常召开坝坝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参加环境整治,改变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最让刘启平感到有成就感的就是通过发动群众,云华社区安置点内的住户们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大家自己动手,清理了杂物、扯光了杂草,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杜鹃、海棠、含笑、桂花等各种花木,美化小区环境,老百姓自身也真切感受到环境整治带来的可喜变化。

   1十10”联系群众 环境整治与走基层相结合

  “目前小区管理你们有没有啥意见。”、“大家支不支持征收物管费。”、“你们觉得物管费收好多比较合适。”龙池镇党委书记杨波在群众家中走访“1+10”对口联系群众的其中一户,调查了解老百姓对目前环境整治和物业全覆盖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龙池镇域范围内95%的群众已集中居住在统规统建安置点内,针对常住人口不多、居住相对集中的实际情况,龙池镇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安置点管理、环境整治紧密结合,推出“1+10”干部联系群众服务模式,即1名政府工作人员对口联系10户群众,并将每周三定为“1+10”群众走访日,通过入户走访、民情恳谈等方式在与群众交心谈心过程中充分了解群众对安置点管理的意见,并梳理出群众反映各类社情民意200余条,逐一进行了处理和解决,及时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解决了大量上学、看病、就业等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因地制宜 坚持“互助式”管理

  在院落整治中,龙池镇在学习柳街、翠月湖等乡镇先进经验的同时,不照搬照套,而是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结合山区乡镇的实际,干出特色、做出亮点。

  针对龙池镇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安置点“互动式”管理模式,在集中安置点管理中,推出“互动式”管理模式。“我们小组的组长冯理强每个星期都要来检查我们的卫生,叫我们经常要扯院坝周围的杂草,鸡鸭要关进圈,柴要摆放整齐。”南岳社区一组散居农户冯义阳说。

  山区散居农户环境整治一直是环境治理工作的盲点和难点,龙池镇与坝区情况不相同,以山地为主,散居户大多位于山区,单家独院,户与户相隔较远,交通不便。为此,龙池镇推出山区散居户就近编小组,进行“互助式”管理,根据散居户分布情况、地缘关系和村组特点,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由3-5户散居户组建为互助组,由住户共同民主选举出组长,负责本互助小组的内的各项环境整治事务,签订“互助管理承诺书”,各互助组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内外形成互助合力,最终形成“位置散、小组管、群众凝、人心聚”的辐射效应。  

   村民打分 整治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这个地方有蜘蛛网应该扣1分”、“摩托车不该停在楼道口,要扣2分。”在龙池镇栗坪社区安置点82栋楼下,村民们拿着“安置点管理季度考核表”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比照打分标准对楼栋的环境卫生进行考核打分。龙池镇在安置点环境整治过程中,积极发动老百姓全程参与,结果自己评判,群众住户既是安置点管理的“运动员”、整治效果的“监督员”、又是考核评比的“裁判员”。住户代表们在检查中查找到差距,纠正不足,并通过评比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星级住户”、“星级楼栋“。

  龙池镇让群众自己给身边环境打分数、找问题,让群众来“挑刺”的作法,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村民们来打分、参与评比,让群众们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真正以环境整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赢得民心,把农村环境整治、农集区管理打造成惠及全镇百姓的“民生工程”,让党的群众路线在环境卫生整治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