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成重点目标,俄乌冲突进入新阶段?
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一旦在冲突中频繁出现,所有国家面临的安全风险都会上升。
“北溪”管道疑云未散、克里米亚大桥又被炸,在俄乌冲突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俄罗斯与西方的交锋依旧没有停歇。
俄输欧天然气管道9月底出现的罕见泄漏事故尚未了结,日前,连接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至克里米亚半岛的克里米亚大桥又现爆炸事故,处于俄乌冲突暴风眼的扎波罗热核电站仍是炮击的对象——谁是这些事故的“幕后黑手”,俄乌依旧各执一词。
当前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8个月,双方势力对比似乎出现了微妙变化,前线局势骤然趋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罗斯问题学者告诉第一财经,从冲突前线的直接较量,到如今各种势力在天然气管线、大桥等重要基建领域的角力,不排除会“助推”俄乌双方后续在前线展开更激烈的博弈,“近来密集发生的这些事故或成为冲突升级的催化剂”。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在10月9日的例行记者会回答记者有关克里米亚大桥爆炸的提问时表示,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
毛宁在此前的记者会上曾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始终主张各国的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我们希望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推动局势缓和发挥建设性作用。
重要基础设施频频成为目标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10月8日早上6时(北京时间11时)左右,克里米亚大桥公路桥上一辆卡车发生爆炸,导致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货运列车上七个油罐被点燃;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
克里米亚跨海大桥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被视为俄方重要的补给通道,因此这一事件备受关注。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的最新消息显示,据初步统计,事故造成3人死亡。
据俄罗斯总统新闻局8日发布的消息,俄总统普京当天签署命令,授权俄联邦安全局对克里米亚大桥等设施加强保护。根据命令,普京授权俄联邦安全局对从俄罗斯本土到克里米亚半岛的输电电网、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至克里米亚半岛的干线天然气管道加强保护。总统令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总统令说,此举旨在对经过刻赤海峡的运输通道、输电线路和天然气管道增强保护。
当地时间8日晚些时候,俄方表示,克里米亚大桥的铁路桥已经恢复通车,客运和货运列车都可通行,但大桥的公路桥目前只有一条车道可以通车,轿车和大巴车可以通行,但载重汽车需使用渡轮;第二条车道将尽快修复。
目前,俄方调查人员已确定爆炸卡车车主是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居民。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
这已不是俄乌冲突中重要的基础设施首次被破坏。9月底,俄输欧的“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均出现了罕见的泄漏事故。据央视新闻报道,在经过3天的相关海域封锁调查后,瑞典检察院在6日表示,通过对案发现场的调查,此次泄漏事件属于“蓄意破坏”的嫌疑增加,后续将对这些嫌疑进行进一步调查。
由于跨境的天然气管道出现泄漏事故并不多见,因此与该管道相关的各方都已成立了调查小组,希望通过蛛丝马迹,来最终为事故定性。就在瑞典公布调查结果的同时,负责向北溪管道提供天然气的俄罗斯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当天,俄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没有被邀请参与对“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的调查,因此,俄方认为,这样的调查无法做到客观公正。
事故发生后,俄方始终认为,“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可能是一次国家级别的恐怖袭击事件,需要多国协作开展调查。目前,“北溪”天然气管道的运营方NordStreamAG和NordStream2AG公司均表示,他们无法进入泄漏地点检查管道受损情况,也无法给出两条管道的维修和恢复时间表。
前述学者对第一财经强调,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一旦在冲突中频繁出现,所有国家面临的安全风险都会上升。
俄欧天然气博弈继续
当前,对于俄欧双方而言,除了要破解上述事故的谜团外,双方在天然气等常规领域的博弈仍在继续。截至第一财经发稿时,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公司(GIE)的最新数据显示,欧洲地下储气库(UGS)设施储量已超过90%。其中,葡萄牙、比利时和波兰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存储水平,分别为100%、100%和98.08%。
这是否意味着欧洲可以安然过冬了?很难。
国际能源署(IEA)在最新发布的天然气市场季度报告中就警告道,欧洲今年冬天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天然气短缺风险,同时建议以节省用气应对。
在IEA看来,欧洲之所以目前能“提前”完成天然气库存任务,一方面俄罗斯并未完全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给,另一方面,诸如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并未完全恢复,因此给了欧洲囤气的窗口期。IEA认为,一旦亚洲经济体的需求复苏,届时才是欧洲大陆天然气市场最脆弱的时刻。
IEA在上述报告中分析道,为保证供暖季结束前天然气储备始终充足,欧洲尤其是欧盟国家的用气需求应比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降低9~13个百分点。其中,大部分改变不得不由消费者做出,比如将取暖器调低1摄氏度和调整锅炉温度、工业和公共设施节气等。
报告预测,如果达成上述9~13个百分点的节气目标,在液化天然气进口较少的情况下,欧盟国家天然气储气量将在今冬维持在25%至30%的水平;如果不节气,且假如俄罗斯从今年11月起彻底停止供应天然气,那么欧洲的储气量水平可能下降至5%以下。而一旦遭遇寒流,将增加天然气供应彻底中断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俄罗斯并未彻底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给,而是停留在“涓涓细流”的水平。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每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其进口总量的41%左右。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给出的最新数字显示,如今,这一比重已降至7.5%。
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在冲突爆发前,俄罗斯与欧洲之间存在多条天然气运输管道。除了较为知名的2条北溪管道外,还有从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出发途经白俄罗斯和波兰,最后抵达德国法兰克福的“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这条于1999年开始运行的天然气管道输气量占俄罗斯对欧现有输气量的15%,尽管其绕过了乌克兰,但在今年5月份无限期关闭。而通过土耳其向欧洲供气的“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也因西方对俄制裁导致管道运营商被荷兰的监管机构吊销了出口许可。
目前尚在运作的恰恰是途经乌克兰、1976年就开始运作的“兄弟”天然气管道。俄乌冲突前,“兄弟”天然气管道占俄罗斯向欧洲输气量的一半。不过,如果乌克兰能源公司(Naftogaz)成为俄罗斯的制裁对象,那么意味着当前俄罗斯通往欧洲的最后一条天然气供应线路也会面临关闭的可能。这对于尚未开始大规模供暖的欧洲而言,显然不是个好消息。
不过,俄罗斯还留有余地。俄天然气工业公司(下称“俄气”)已在最新声明中表示,如果能够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且管道完整性得到确认,准备通过北溪2号的B线向欧洲输送天然气。
截至第一财经发稿时,德国政府并没有就俄气的提议给出回复。而气象意义上的今冬第一股寒流,已悄然抵达欧洲大陆。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