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改革观察:扶贫改革和宗族势力

26.11.2014  11:23

  2013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改革,从以往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扶贫改革,从原来撒胡椒面式的帮扶向精准帮扶改革。精准扶贫方向的确认,无疑在原来扶贫方式上前进了一大步,但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宗族势力干扰等因素,使得精准也不那么准确,从而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成效。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问题。由于全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原来的扶贫制度设计也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深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欢迎。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考验我们干部的智慧和勇气。

  一是宗族势力的影响。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对于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需要村里面进行评议。但是笔者在基层了解到,有的村宗族势力比较强,在评议的过程中,会偏向和自己一个姓的、一个家族的,那些没有家族势力、家族势力偏小的贫困户很难评议上。对于村里面的这种情况,县乡干部反映比较为难,虽然可以去督促检查,但最终参考的还是村里的评议结果,对于那些真正的贫困户,慑于宗族势力,他们吃了亏也不敢反映。

  二是群众收入情况很难确认。要评议出真正的贫困户,就需要把群众的财产和收入情况真正弄清楚,但是现在农村里面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也有很多人搬到县城住,很难评议他们的真正收入情况。而且农村的住房,条件差的不见得家里就困难,因为很多人都出去了,家里的房子基本空着,没人住,因此不能根据住房的好坏来看家庭收入,反而往往是农村住房建的好的家里条件差。

  三是政府帮扶和村民参与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很多项目都是政府帮助建设的,例如农村的道路、水利设施等,但因为这些项目是政府建设的,村民没有参与,更没有花一分钱,因此他们就可能不珍惜,对设施的损害比较严重,而且这样会使得他们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因此,精准扶贫的核心还是如何通过扶贫,让群众参与当地的建设,参与当地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求富、致富的心理,只有这样才是长远之计,否则,扶贫工作组一撤出,贫困户的生活要不了多久就会回到原状。

  来源:  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