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灾后心理学系列成果正式出版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灾后心理学领域的重点系列成果——《灾后心理调适与压力应对指南》(宁维卫主编)和《灾后心理重建指南》(宁维卫、田瑞琪、董洁著)两部专著,于近期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系列成果同时受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灾区学生心理康复关键技术研究”资助。
《灾后心理调适与压力应对指南》(多媒体电子书)采用视频、音乐、文字、交互与示范等多媒体方式向读者生动地呈现了灾后心理重建亟需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极具本土性与针对性,突显了时代精神。该电子书致力于灾难心理教育与灾后心理援助技术的普及,为灾后调适与压力应对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样例模版,切实满足了新时代背景下灾区心理重建工作的实际需求(见图1-3)。
《灾后心理重建指南》一书主要针对灾难中受影响的大多数人,基于灾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援助、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其整合内在资源,科学应对灾害带来的种种压力,以实现心理成长的教育目标。本书具有增强灾难意识、提升应对灾难能力、激发内在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并对灾后心理重建极具指导价值(见图4)。
这两本书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在灾难心理学领域的最新力作,受到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四川省心理研究与咨询普及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及四川省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基地的推荐。
为使研究成果更具本土化实用价值,研究团队还多次深入灾区、反复实践,对灾后的心理重建进行一系列探索和验证。“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我们选择坚强,只有在灾难面前同舟共济,我们才能勇渡难关,才会化危为机。从“5·12”汶川地震,到玉树强震,再到芦山大地震,我们面对灾情变得更加沉着、有序,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应对灾情。同时,我们需要增强应对灾难的主动意识,把握应对灾难的内在规律。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广大灾区群众急需抚平心灵的创伤,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同情关爱灾区群众,帮助灾区群众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使他们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念。这就离不开家庭、学校、团体、社区等对他们的关爱与帮助,更离不开心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应对压力的信心、勇气,使他们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与知识。当然,灾后心理重建是一项具有多层次目标、分阶段进行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从目标上讲有消除恐惧、应对压力、增强自信、获得力量的作用;从阶段上讲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会持续二十年;从心理重建的策略上讲还应加强健康人格的教育、情绪调节技术的学习、积极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等。
因此,对灾区广大群众进行心理重建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满足其心理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没有心理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包括人自身身心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才会有积极的情绪、向上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精神道德追求,才能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保持推动社会前进的活力;才会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才会积极调动心智潜能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可以说,人的健康心理对于震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
附: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