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报道我校国培成效:创新方式留住老中青教师
2014年10月14日,四川日报教育周刊以《国培计划 创新方式留住老中青教师》为题,报道我校通过创新培训模式,收获良好培训效果成效。现将该报道文章转载于此。(原文网址: 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41014/80134.shtml )——编者
(本报记者 向朝伦)10月11日,周六,在四川师大参加“国培计划”的汪雪梅老师没有回泸州去看家人,晚上10点过了,她还在教室里写当天的学习心得。抬眼看去,像汪老师一样伏在桌上奋笔疾书的,还有七八人。从7月20日开始,从全省各中学来的48名语文老师在四川师大参加三个月“国培计划”。学习期间,即使周末老师们也都很少回家,而是忙于讨论,写心得,是什么留住了老师们的脚步呢?
培训新颖 不只坐而论道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7月中旬,西昌二中的语文老师邓娜启程到成都参加“国培计划”,同事开玩笑说:“去休整两个月,在成都玩玩。”结果到了四川师大校区,邓娜才发现,根本没时间玩,也没有心思玩,“每天上午下午分别两堂连堂课,全是全国来的专家讲。讲得好,舍不得走。”有时中午或晚上,老师们还组织起来互相交流讨论,或者搞小型文艺晚会。
邓娜2013年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硕士毕业,到西昌二中任教。作为一名高学
历的初中年轻老师,还需要培训吗?邓娜说,一位教授在课堂上解读朱自清的《背影》,还结合时代背景,讲到当下人的素养,让她受益匪浅。邓娜每天写学习笔记,写课堂反思,“返校后我的课肯定上得更好。”
吸引学员们的,还有到成都其他中学听课,看别的优秀教师怎么上课的,还有去武侯祠、杜甫草堂去领悟历史文化,加深对课文中三国文化、杜甫诗文的理解。
四川师大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李华平教授说,培训学院在承接“国培计划”项目时,是要和其他高校一起参加教育部投标,四川师大培训学院能够胜出,就是靠创新“国培计划”方式,用饱满的课堂,丰富的活动获得青睐,“不把学员固定在教室坐而论道,而是多种活动辅助。”
学习充实 消除职业倦怠感
记者在四川师大培训学院的“国培计划”日程安排表上看到,7月20日-8月20日,培训学院安排了38个专题课,上课专家中省内名师占60%,省外占40%,这些老师中,既有高校老师,也有中学老师,还有教研机构的中学教学研究者。
专题课内容有:教师成长专题、课程改革专题、现代技术教育专题、教育科研专题、语文教学专题、古代文学专题、外国文学专题、现当代文学专题。教了近30年书的汪雪梅老师说:“学习期间,每天弄到12点过,虽然很苦很累,但几十年的职业倦怠心,被消除了。培训让自己开了眼界,学会了阳光思维,原来自己在农村学校,留守孩子多,老师既当师还当妈,累得很,听了课,对老师的师道尊严有了新的认知。”目时,是要和其他高校一起参加教育部投标,四川师大培训学院能够胜出,就是靠创新“国培计划”方式,用饱满的课堂,丰富的活动获得青睐,“不把学员固定在教室坐而论道,而是多种活动辅助。”
学习充实 消除职业倦怠感
记者在四川师大培训学院的“国培计划”日程安排表上看到,7月20日-8月20日,培训学院安排了38个专题课,上课专家中省内名师占60%,省外占40%,这些老师中,既有高校老师,也有中学老师,还有教研机构的中学教学研究者。
专题课内容有:教师成长专题、课程改革专题、现代技术教育专题、教育科研专题、语文教学专题、古代文学专题、外国文学专题、现当代文学专题。教了近30年书的汪雪梅老师说:“学习期间,每天弄到12点过,虽然很苦很累,但几十年的职业倦怠心,被消除了。培训让自己开了眼界,学会了阳光思维,原来自己在农村学校,留守孩子多,老师既当师还当妈,累得很,听了课,对老师的师道尊严有了新的认知。”
今年才从东北师大毕业的曾洁君老师,在龙泉驿区12中教语文。参加培训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培训不但对老师的专业性有提升,而且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着装形象都有提升,从外在到内在,对老师都有新的认识。
10月20日,这批参加“国培计划”(2014)脱产培训的初中语文、物理、化学老师,将结束今年的培训,三个月研修学习结业合格者,将获得“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