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乡下,何处再寻儿时“年味”?

06.02.2014  11:38

    新华网海口2月5日电(记者马超)“什么是过年?”“祭祖、拜神、聚会……还有打麻将。”新春佳节,海口部分老城区和乡镇街道人影稀少,除了偶尔有几个孩童在路上放鞭炮外,就是不时传来的“哗啦哗啦”的麻将声。又是过年团聚之时,但无论是城市或乡村,年味越来越淡。不少老人说,如果不是阵阵爆竹声,这过年的氛围就更淡了。

    “我在府城长大,感觉这个老街区越来越没有过年的味道了,除了打麻将不知道干啥。”海口市民杨俊所说的府城,是一座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这里是古代琼州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曾保留众多原汁原味的老街和古建筑,海南传统年俗如“公期”“拜神”“拜公”等在府城地区都能看到。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的老街区和过年老传统也在逐渐淡化。

    年初五中午,记者来到府城镇的绣衣坊,这里是府城地区最有民俗文化的一条街巷。“过去年三十,大人们忙着贴对联、门神,准备祭祖的贡品,小孩就在门口玩闹着,等着和全家一起祭拜祖先,晚上共同守岁。初一、初二到琼台福地上香,初三、初四以后开始准备‘公期’迎客,热闹的景象一直延续到元宵,家家户户还要点花灯、互猜邻居家贴出的灯谜。”杨俊说,在绣衣坊,尽管现在家家户户门上仍贴有门神,厅堂内还摆有香案、蜡烛和贡品,但狭窄的街道内民俗味道越来越淡,过年的氛围也被商店招揽顾客的音乐和民居中的麻将声冲淡了许多。

    “绣衣坊曾经是文人学士集聚的地方,这里能找到最原汁原味的海南拔火罐、老爸茶店、古玩旧货摊和古井古宅,现在巷子越来越窄,许多人家都搬走了。”杨俊说,绣衣坊是老城区,生活环境比较嘈杂,道路狭窄难行,越来越多的人搬离此地,以前喧嚣的绣衣坊也只有在元宵“换花”闹灯会时才会热闹起来。“老邻居们搬走了,老房子也被扒了重盖,老街也就没了味道。”杨俊说,“如果城市发展不能保留老城的根与魂,那找不到老城影子的新城,也就没了儿时家的气息和年的味道。

    年味变淡的除了城市,还有乡村。在海口大致坡镇的咸来社区,过年本应是这个小乡村最热闹的时候,记者年初五下午在此看到的却是空荡荡的街道和飘摇的“欢迎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向为家乡作出贡献的外出务工人员表示感谢”的条幅。

    “年三十到初二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过年,家家户户人声鼎沸,街道上也是拜年的人,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村民黄海说,咸来社区属于大致坡镇,这里是革命老区,曾是个建制镇,有中学和小学,镇里一度较为热闹。“后来镇子合并,政府机关搬走了,年轻人也外出务工去了,咸来只剩下老人、女人和孩子。”黄海说,条件好点的人家都搬到大致坡或海口,一些人家因为儿女赶不回来,连过去很重视的民俗“公期”都不办了。“农村过年习俗多,小孩子不懂事违反了哪项规矩都会被大人训斥。现在村里没什么年轻人,大家回来团聚的日子有限,老人们也就不再要求那么多规矩,这样一来年味也没了。

    “咸来曾经地少人多,现在是‘地广人稀’。”黄海的父亲老黄说,咸来以种橡胶、花卉和甘蔗为主业,这里土地肥沃,基本没有撂荒的情况,但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难找了。老黄家里还有十余亩地,花卉和橡胶是种地的主要收入,年纪越来越大的他已不能过多地熬夜割胶,家里的橡胶地老黄打算分批改种富贵竹。

    “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城里的生活比村里丰富,除了过节过年和有老人在,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吸引他们回村里。”老黄说,孩子陪伴身边的时间太少是一件难过的事,拿村里平时的冷清和过年的热闹相对比,这种巨大的反差也许就是“乡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