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问:城市硬件不足是市民文明素养欠账的理由吗

28.02.2014  14:12

  调查表明,研判不文明行为产生的根源,大多数人在把主要原因归结到市民文明素养欠账上面的同时,也有少量声音说“城市硬件不足”,言外之意是说城市硬件不足是导致市民文明素养欠账的主要原因。面对如此言辞,我们说,这是一种分不清主、客观因素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模糊观念,是一种无意义的辩解!

  巴城硬件不足、基础设施欠账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基础设施欠账并不等于文明一定欠账。

  2011年以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狠抓城市硬环境建设,目的就是要弥补这种欠账,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公正地说,仅仅三年时间,巴中主城区面貌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巴城硬件建设欠账实在比较大,三年追赶发展重点解决的是止跌下滑问题。横向比较,巴中与先进地区差距依然很大。

  与发达地区相比,尽管巴中城市硬件条件仍显不足,也不是放任市民不文明行为的理由。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同时,也需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尤其在拥有基本物质条件作支撑的前提之下,更必须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现实的状况是,巴中城市硬件再怎么不足、不充分,满足和保障市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已经绰绰有余。如果有人在此前提之下还要过分强调物质第一性而忽略意识的能动作用,那就只能算是一种无意义的辩解。

  作为一种现象,市民在登高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不惟展示了人的文明素养缺失与欠账,还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巴中城市精神的蹋陷。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城市精神的蹋陷,无异于一个人灵魂出窍,空有躯壳而已。一座灵魂出窍、空有躯壳的城市,无论有多么完善的城市硬件,无论有多么华丽的外表,不过是一大堆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设备的物理聚合而已,居住在这个华丽躯壳里的市民也不过是一群能吃饭穿衣和说话的人而已。

  “硬件不足软件补”,这句话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一种向上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本质是居住在那座城市里的人的群体意志展示,是那群人的精气神的外化。八十多年前,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有那么一群信念坚定的人;几十年来,延安为什么能够成为世人敬仰的圣地,就是因为她孕育了一种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而今再说登山期间的巴城人,我们原本拥有“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原本拥有追赶跨越的精气神。为什么在日子才刚刚好过起来或正在好过起来的时候显得那样的闲适与随意?!为什么在我们正当用心用力追赶跨越的关键时刻显得那样的混乱无序?!为什么在明明知道外部世界早已是千船竟发、你追我赶的火热时代里还显得那样无所事事和百无聊赖?!这难道都是一句“城市硬件不足”的理由能够解释得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