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来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亮相
本报记者陈碧红
5月11日,全国首个公园城市规划研究院在天府新区挂牌,5月12日,《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也正式亮相。
公园城市,这是成都市继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目标之后,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道路上,主动探索的又一全新概念。
什么是公园城市?成都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打开”它?
1什么是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规划研究院挂牌当天,来自联合国人居署、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的国内外权威专家,对“什么是公园城市”进行了解读。
“与过去所提的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不同,公园城市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公园城市研究院智囊团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介绍,公园城市不仅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简单地在城市里增加公园面积。它应当是公、园、城、市四个字各自所代表领域的总和。
吴志强解释,“公”代表公共,强调公共交往功能;“园”代表生态,强调生态系统;“城”代表生活,强调人居与生活;“市”代表生产,强调产业经济活动。简言之为“一公三生”。“公园城市并非单独追求绿、实现美,而是要让上述四个领域功能相互间配比性好、复合性高、系统性强。它是统一整体,是新时代的城市新范式。”吴志强说。
在同济大学教授吴承照看来,公园城市的实施过程不是单纯的建造公园活动,它强调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发展,“公园形态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城市价值的增减。”
“根据充分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认为,公园城市吸收了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等理论的思想精华,“比花园城市更有人文意蕴,比园林城市更有自然风味,比生态城市有更多的发展特性。”
2怎么建公园城市?三步实现“城市=公园”
对成都市民来说,《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服务所有人,这是成都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曾九利介绍,公园城市理念将“城市的核心是人”作为价值取向,突出公园城市中的“公”字,做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突出人民属性、突出“服务所有人”,力争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我们将建设公园社区,并通过‘街区制’理念全面推进公园街区建设,实现街区空间的共建共治和共享共融。再比如,通过充分发挥天府绿道网、市域水网的串联作用,连通林盘、景点、园区、企业、学校等城乡节点,形成全民共享、覆盖全域、蓝绿交织的网络,实现全域景观化、景区化,让市民可进入、可参与。”曾九利举例。
据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透露,建设公园城市,成都已确定“三步走”发展目标:2025年,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天府新区提出了更明确的计划:规划形成“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五级生态文化景观结构和天府中心“一轴一廊一核三区”等空间布局。同时,“一带一路”产业功能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将同步推进。此外,还将规划布局国际会议中心、天府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并按服务半径500米—600米的标准,构建118个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生活圈”,实现城区覆盖率达100%,5年内建成基本骨架。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不是一城之事,更是要向世界提供范式。”吴志强说,按照“从全域增绿到全绿提质,从全方为民再到全面永续”的发展思路,建设公园城市将引领成都率先迈向“城市=公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