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网应比地上更加优先
在今年的春夏之交,全国很多地方都经历了一轮轮的强降雨,而连续的大雨、暴雨让很多城市的排水、防涝设施再度经历考验。接连发生的积水、内涝,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城市的另一张面孔。在喧嚣繁华的街道背后,城市的地下管网究竟是什么样子?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孔彦鸿、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聚焦地下管网安全,关注城市的另一张面孔。
为什么赣州可以在暴雨中安然无恙?
赣州市民 :再大的雨,这个水不会进来里面,再大的雨都不会。它最多就是这个水流,最多是就到了这个位置,再大的雨水它最多走到这里就没有了。
赣州免于水患的秘密,就是城市脚下,隐藏着一个北宋年间修建的复杂的下水道系统,其中包括一条叫做福寿沟的排水沟。因为排水沟的走向很像篆体的福字和寿字,因此被称为“福寿沟”。在赣州福寿沟的一处排水口记者发现,水窗的闸门会借助水力,自动闭合,设计十分巧妙。
陆川(原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馆长) :当江水超过这个水位的时候,他就会把拍门自动关闭,就是防止这个水倒灌,当江里面的水水位低于里面的水的时候,它里边的水会自动把拍门冲开,往外排水。
除了福寿沟,赣州老城周边以前还有大大小小近百个水塘,水从城里被排到池塘以后,通过蓄洪和沉淀,再从城外的排水沟继续往章江和贡江里排放。
孔彦鸿:不能说一年一遇的标准低 而要看具体的情况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数字越大肯定是结果越安全,但是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年一遇,主要是指城市的地下管网,一般说的百年一遇是指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是百年一遇的,虽然都叫多少年一遇,但是概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比如说城市地下管网,我们说的一年一遇指的是降雨重现期,就是某一个强度的降雨预期,它重复出现的频率,但是它俩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大的趋势上是一样的,但这两个不具备可比性。
从现在的城市管网来讲,一年一遇的标准普遍说低。我觉得可以说低,但是我理解的城市管网,就是说一年一遇,我们很多城市还是经得住考验的。城市管网的一年一遇不是说所有的管道设计都是按一年一遇,而是主干管。河上游,河下游应该是不一样的,包括支管跟主管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可能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这个城市是一年一遇的,某些个别的地区是积水了,但是大多数地区没有积水。所以我认为,不能说这一年一遇的标准就是低了,最好是不要这样去跟江河的标准去比。
张鸿:绝大多数地方执行的是一年一遇这个最少的标准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个标准计算起来非常复杂。刚才私下里跟孔教授聊,她说很多专业人士都不知道这个公式应该怎么算。那么,一年一遇还是几年一遇,我的理解大概就是和降雨强度有关,比如说你一年丢东西的概率是3,那你两年丢东西的概率肯定增加,5年丢东西的概率肯定增加多了,50年几乎谁都会丢东西,这个水也是一样,大概就是一年你可能遇到的最大的降雨量,然后你两年可能遇到的一定比这个大,所以如果我们把它具体到可能一年一遇的那个管道,那能应付一年一遇降雨量的那个管道一定是小于两年一遇,然后三年一遇,五年一遇的,它大概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可能很难就全国一盘棋来说,一年一遇是低了,还是高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按照国家的标准是城市最少是一年一遇,然后绝大多数地方执行的就是这个最少的标准。
孔彦鸿:城市建设有点钱就用在“面子”上了 对“里子”的重视很不够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现在我们国家的标准已经都做了调整,包括刚才说的一年一遇,也不是说一个城市全部的地区都是一年一遇,重要地区是不一样的,是高标准的,包括立交桥这样的地方也都是高标准的。实际现在咱们国家标准也是按大、中、小城市,不同规模的城市确定了不一样的标准,包括在同一个城市里也设定了重要地区和一般地区,都是有差别的。室外排水规范国家是有规定的,2006年编制的,然后2011年修编,2014年又修编了,2014年2月份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了。在这个标准规范里头已经做了一个很详细的安排,并且变化还是很大的。现在各个省按照国务院的23号文已经部署下去,并且建设部也出台了防涝规划的大纲,指导规划怎么去编。
现在不是说标准一提高,所有东西马上就跟着就好起来了,因为地下管网很复杂,而且地下管网是一个系统问题,你这一段好了,如果它在下游,那么可能整个系统就都好了,但是如果说这一段在上游,它宽了,你下游的管径没有变的话,还是解决不了系统的问题,所以说管网是要从头到尾,整个系统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计划。
网友说的几个关键问题是非常到位的,前一时间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确实是对地上重视的多,对地下这块重视还是很不够的,包括资金投入不足,可能是整个城市建设资金不足,那么有点钱就用在面子上了,地下管网就给埋下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地面的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而地下的问题恰恰是难解决的,就是一旦铺设的管道系统不完善,或者是某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你再想把地下问题扒开去解决,那要付出的代价就更高了。
张鸿:城市在摊大饼式的发展时 水越来越少了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除了室外排水的规范,还有一个叫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规范,这两个规范基本上是我们指导室外地下管网的一个标准,其实就是国标。其实这个国标现在也在逐年的不断提升,去年四月,国务院专门有一个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就把包括到2020年的规划都已经列在里面。23号文里提到了一些东西,除了就地下论地下以外,比如说标准事实上逐年要提高的,还有就是比如开发建设的的模式,比如说新区建设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的地面面积比例不能低于多少?40%。我们现在想一下我们新城的建设,老城区基本上城区里面还有一个湖,大城市里面当中还有叫海的地方,现在你看城市在摊大饼往外摊的时候,水越来越少了。
其实我们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城市很可能这样发展下去,城市很可能阻碍了水循环,让水循环不美好。水并不仅仅是需要排到下水管道里的。即便是今天我们还沿用一年一遇的这个管道,即便是降雨量仍然是和30年前一样,它承担的那个量也在增加,为什么?因为除了有一部分蒸发了,主要是靠渗透,现在没有渗透了,你没有绿地,然后建筑材料全是水泥挡着。我们现在有一些城市立交桥往下一弄,水泥全都挡着,它没地方渗透。原来周边还有个草地,还有个草坪什么的,那么40%,现在你想一下身边新区草坪够不够40%?湖泊够不够40%?护城河够不够40%?绝大多数新城区已经不够了。
孔彦鸿:地下官网的建设很难 要改变它更难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实际这两个都很重要,资金不到位建不起来,规划错了是更大的一个失误。实际上前面提到的福寿沟很小,就是它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它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城市可不是说几倍于它,而是成百上千倍,就是我们的城市太大了,它的复杂程度是相当难的,所以说现在只要有地下管线的问题,越早解决越好。
为什么说城市的“里子”付出的成本越贵,是因为它埋在地下,如果有问题了,我们要去弥补的话,你要找到问题就很难,它在哪个点堵了,哪个管小了,要找到问题很难。等到你找到了,你又要把地上打开,而我们地下的管网是很复杂的,跟一堆电线捆在一起,既有竖的,也有并排,我们每条路的地下都甚至于9到18种管线,那么还有支管交叉进来,错综复杂。你一旦要修它,开挖成本是一回事,你可能还碰到其他的管子了,所以说这根本就不是拿钱能衡量的,地下的建设难,要改变它更难。
张鸿:地下管网重新修补的成本是成倍增加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资金的问题应该变成一个常识,就是在我们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你没有钱把地下弄好的,那这个城市就别再往外建了,它是必须有的配套。我们今天都是选择一个低端的,能达到这个标准的配套,尤其是老城区。对于福寿沟我其实有一点感慨,赣州的水利展示馆好像博物馆,那个时候智商让我们感觉很敬佩。但如果说你现在参观一个造纸的展示馆,或者说汽车的展示馆,那我们现在的技术肯定比它发达。但是今天当我们看这个水利展示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意识上好像还落后于它,而且我们每次遇到地下水的问题时,都要去赣州看一看这个福寿沟。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把它变成我们日常当中的一个常识?这个常识就是,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地下和地上是一样的。刚才私下里和孔教授聊的时候,她甚至认为地下比地上还重要。那如果你的钱不够修地下的,那当然也就不够修地上的了,因为地下的更优先。你不能说我只够修楼的,只够修路的,不够修地下的,那说明你把它排在后面了,那它到底多重要?
我看了一下日本的经验,日本在很多年前也是一样,先地上,后地下,后来发现,你重新修补的时候是在成倍增加你的成本。
(原标题:聚焦地下管网安全)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