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城镇棚户区改造与城市特色建设专题研究班在京开班

25.10.2016  18:17
  日前,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主办、住房城乡建设部承办的“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城镇棚户区改造与城市特色建设专题研究班”在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开班。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四处调研员、副处长何勤芳,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李晓龙、人事司专业人才与培训处处长何志方,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宋友春出席开班仪式。研修学院副院长逄宗展主持开班仪式,李晓龙作题为《我国棚户区改造工作发展与展望》首场讲座。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一直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举办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作为推动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住房城乡建设部领导对本期专题研究班非常重视,部长陈政高听取了本期研究班专题汇报,副部长陆克华与学员们进行座谈交流,副部长黄艳来学院为学员们授课。
  本期专题研究班围绕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城市规划改革难点、城市特色塑造与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城市“双修”等工作进行深入研讨,形成高质量专题报告,上报中组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本期专题研究班学习时间为10月11日至20日。来自市(地、州、盟)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负责同志共37人参加学习。重点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城镇棚户区改造经验与做法、老旧小区更新、国内外住房保障的经验及实践、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方式、城市设计、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内容。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题报告与研讨交流相结合、案例分析与专家点评相结合等方式。全河 胡林林 张海荣
  天坛周边简易楼的腾退工程
  ——访北京市东城区住房和建设委员会主任高崇耀
  “它是一项市区领导高度关注的重点工程。天坛公园周边简易楼腾退是市2015年的折子工程,市里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极其关注,多次到现场进行了调研。它是一项北京市最大的成片简易楼腾退工程。涉及产籍户2414户、户籍户2589户、户籍人口8134人、人均建筑面积8.48平方米。它是一项纯公益项目、纯民生工程。工程所需资金房源完全靠政府投资,没有任何开发收益,腾退后完全恢复绿地。它还是全市又一次实施阳光征收的试点工程。因为有着示范作用,所以从政策制定,到操作流程,到群众的心理接受,都需要有引领和将来可复制的作用。”谈起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工程的特点,北京市东城区住房和建设委员会主任高崇耀滔滔不绝。
  北京市天坛公园周边共有65栋简易楼,本次征收启动的是天坛公园西、南两个方向的57栋简易楼。这些简易楼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产权涉及城建集团、一建、五建等9个单位,当时的设计使用年限是15~20年,现在50年过去了,房屋开裂、窗户变形、各种设施老化等问题已经出现,最让人担心的是私接燃气取暖、私拉乱接管线等问题十分突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2015年,简易楼腾退项目正式启动,对这里的居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高崇耀告诉笔者,该工程项目大,参与人员多,涉及单位也多。现场工作人员400多人,涉及区、街、社区单位10多家,产权单位9家,各类服务单位20多家,为了把这些人员和单位统进来,指挥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了“一委两团三站四组”的工作体系。
  2015年年初,司法提前介入,延伸服务触角,成立街道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团以各社区轮流走访或预约面谈等形式,积极开展腾退项目中的矛盾纠纷调解,参与辖区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服务团成员结合接待腾退居民法律咨询的实际情况,为居民提供各种法律问题的咨询和解答。还采取多角度宣传动员、征收施行“六公开”、“征收补偿一把尺子量到底”等办法,以加速腾退工程的进度。
  “百姓有时还处于之前拆迁模式中,在接受上需要一个过程,现在老百姓已经逐渐理解,非常具有推广意义。” 高崇耀坚定地说。杜凡 关兴良 周源
  南昌市的城市棚户区改造
  ——访江西省南昌市副市长宋铀
  南昌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西省关于实施棚户区改造的决策部署,把棚户区改造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提升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
  自2013年下半年,南昌市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城市棚户区改造以来,该市累计完成江西省下达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约8.7万户,其中2013~2016年完成6.25万户;累计完成房屋征迁面积约1260万平方米;累计投入改造资金约300亿元。2016年江西省下达给南昌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约2.6万户,截至9月初,该市已完成2.45万户,开工率为94%。
  江西省南昌市副市长宋铀告诉笔者,南昌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取得如此成绩的经验是建立健全决策、推进、协调、督导机制,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破解房屋征迁难题,破解资金保障难题和创新“1+6+X”的运作模式。
  以破解房屋征迁难题这项工作为例, 南昌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围绕“和谐有序”这一个中心,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做征收工作的三原则,采取“按政策就地就近安置、鼓励货币补偿、优惠实施异地安置”方式,同时结合国家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破解房屋征迁难题,切实解决居民安居问题。
  一是项目实行就地就近安置的,除规划要求不能就地新建住宅的地块外,项目拆迁完成后,优先建设安置房(城镇房、农房),并完善市政基础和生活配套设施,剩余土地出让用于资金平衡。
  二是对选择货币补偿的,按照被征收房屋市场评估价加被征收房屋市场评估价20%补助,同时在规定期限内搬迁的按被征收房屋市场评估价最高20%提前搬迁奖励给予补偿。
  三是对异地安置的,一方面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合理规划,选址尽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地段。另一方面进行优惠安置。在人口导出地段的被征迁户,按照“用地段区位换面积”的办法进行优惠安置,其中选择红谷滩新城安置小区、凤凰家园的增加40%安置面积,选择朝阳洲安置小区的增加30%安置面积。
  四是为做好和谐征迁,对住房特别困难的被拆迁户采取特殊优惠政策改善居住条件。被征收房屋建筑面积小于36平方米的无偿补齐36平方米,如选择异地安置的,可直接调换红谷滩新城安置小区50平方米住房。
  五是结合保障性住房政策,对被征收人安置后住房建筑面积仍低于户人均15平方米的,不需轮候,优先给予保障性住房安置。
  “2013年至今,我市中心城区通过棚户区改造,让约18余万人彻底摆脱恶劣的居住条件,百姓得到了实惠,政府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 宋铀笑着说。杜凡 汪静如 周源
  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 促进特色城市建设
  ——访辽宁省鞍山市副市长赵余富
  2006年以来,鞍山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开展棚户区改造放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深度推进,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加快了特色城市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
  据辽宁省鞍山市副市长赵余富介绍,鞍山市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生产型重工业城市,工厂区和居民区混杂,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遵循先进城市的发展理念,该市通过棚户区改造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档次,积极探索和实施“工业进园区、商业进城区、民居进小区”的新理念,加速鞍山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特色城市的转变。
  赵余富告诉笔者,以棚户区改造腾出大片净地,推进城区内工业企业向达道湾、灵山、汤岗子、高新区的棚户区腾迁净地搬迁,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引进了大批工业项目进驻,全市已形成“一带五区”的工业发展空间,减少了城市污染,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达道湾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汤岗子新城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立山列入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大孤山工矿区列入国家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试点。
  在胜利路、解放路等主干道沿线回迁房住宅设计中,规划建设了40多万平方米商业网点,大力打造精品商业带,为沃尔玛、家乐福和香港新世界等国际知名的超大型商企进驻鞍山创造条件,全市已形成以站前地区、城南新城、高铁新城为中心的商圈,进而形成了块状化、带状化、网格化、点状化相结合的商业发展新格局。
  “让回迁居民住得起、住得稳、住得好,这是鞍山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贯穿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始终的主线。” 赵余富说。鞍山市政府主导回迁配套工程,完善回迁小区功能,把解决棚户区和危旧房居民当前困难、今后生活质量及城市长远发展三方面内容通盘谋划,确立了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备、配套齐全、文明和谐”回迁小区的目标。改变以往原地盖新房的单栋住宅改造模式,对回迁住宅全部实施成片规模运作,从“二站四室”到幼儿园、农贸大厅、派出所,从煤水电配套到公共绿地等百分之百的软硬覆盖,从品牌、品位、环境等方面建设群众满意的生活小区。虽然土地价格越来越贵,但社会功能用房的面积近年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大幅度增加。
  在棚户区实施改造同时,该市对道路、排水、供水、煤气、供暖、供电等城市管网全部实现了换代升级。扩建和新建腾达大道、千山西路、人民路、汪营路、解放路、鞍辽路等10余条道路,使城市道路、地上和地下的各类设施都有了一个换代性的改造和提升;改造和新建了11个城市公园,新增绿地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田子超 胡林林 关兴良
  促进文化与城建深度融合
  ——访江苏省泰州市副市长孔德平
  对城市来说,文化是生命和灵魂,是内核和形象。文化造就城市的气质,提升城市的魅力,决定城市的品位。泰州作为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是建市之本。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名城”建设,其中,文化名城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苏省泰州市副市长孔德平对此深有感触。
  城市建筑是活着的历史、立体的艺术,一个个直观的建筑风格是城市品位的具体体现,往往高品位的城市文化,首先体现在高品位的城市建筑上。城市建设必须格外重视对建筑风格的研究和追求,打造地域特色、注重整体和谐、追求精致目标,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通过建筑作品凸现时代精神,展示地域建筑文化风貌。
  孔德平告诉笔者,世界上但凡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必有其独特的文化风韵和精神气质。城市建设要避免钢筋水泥式的千城一面,就必须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泰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必须加倍珍惜、积极保护、有效开掘。目前泰州市已确定4个历史文化街区和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历史建筑,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秉持“积极保护、有机更新”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护该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泰州经济的高速发展,泰州市全力加快建设文化设施,努力满足市民群众更多、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加强统筹谋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消灭盲点,全力建设一批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水平、标志性文化设施,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也要满足居民的区域性文化需求,建设一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让老百姓就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形成“重点突出、全面开花、布局均衡”的文化设施分布格局。二是逐步有序实施。建设大型文化设施需要强大的财力做支撑,必须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分步实施。前几年,市区先后新建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科学发展观展示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成的省泰中新校区、凤凰小学已投入使用,今后还要建成一批学校、卫生设施和体育公园,全面提高各类文化设施的档次和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加强深度开发。文化设施建成后必须充分发挥其文化承载力、渗透力和辐射力,必须广揽人才、完善体制、注重效益,既要突出其公益性事业的主体地位,又要利用文化设施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以产业发展保障文化惠民。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市区文化设施的深度开发,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组织文化活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努力为市民群众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旅游、休闲好去处,让市民群众在文化和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中,提升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孔德平自信地说。杜凡 赵莹 汪静如
  打赢棚改攻坚战 助力淮北转型崛起
  ——访安徽省淮北市副市长钱界殊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接合部,属中原经济区。近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棚户区改造的部署要求,把握“发展转轨、产业转型、城市转向、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将棚改工作作为造福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抓实抓牢,把棚改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的重要抓手,誓在“十三五”前两年完成建成区棚户区改造计划。
  淮北作为工矿城市,建市以来形成了大量的棚户区,加之城市扩张形成了许多“城中村”。虽然前些年改造了一部分,但仍剩下约11万户急需改造。安居方能乐业。市委、政府统筹兼顾,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全力推动棚改工作。
  2016年淮北市棚户区改造计划总投资297亿元,需要融资236亿元,棚改工作能否落实,资金是保障。如何保障资金?该市采取了如下措施:淮北市副市长钱界殊告诉笔者,一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与农发行省分行、国开行省分行沟通协调。积极争取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把该市棚改项目纳入国家、省棚户区改造计划;市财政局将棚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将棚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区政府按照要求,及时提交贷款申请组卷材料;市建投集团完善贷款相关手续,加大贷款申请力度,争取贷款早日到位。
  二是优化审批、快捷服务。为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市棚改办召集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实行“一会制”和“一表制”并联审批,从项目的立项、到可研报告的编制、到银行的授信,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为了加快资金的使用,棚改办还积极协调县区和银行的关系,完善贷款相关手续,破解棚改资金申请、拨付障碍。
  三是创新模式、多元筹资。积极通过发改委申报成本低的专项建设基金,主动向各商业银行募集资金,多渠道筹集棚改建设资金。目前,淮北市已完成棚改融资授信258.3亿元。根据全省今年上半年农发行棚改贷款通报情况,从评审项目数、评审金额、发放金额三方面看,淮北均居全省第一,有力地保障了棚户区改造的顺利推进。
  笔者了解到,为了有效缩短群众选房购房时间,降低购房成本,满足市民改善性住房消费、农民工进城购房等多种需求,淮北市着力打造了“全省首家、全国一流”的服务品牌---房产超市。
  2015年4月,淮北市以深化涉房服务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建成集房产交易、不动产登记、楼盘销售、二手房中介、金融服务、装修装饰于一体的房产超市。房产超市打破了多年来群众办理业务“多头跑”的格局,为市场与社会、企业与市民搭建了桥梁,实现了房产政务服务、商品房交易、财务结算服务和热线服务等“一站式”办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市房管局通过房地产信息中心商品房备案系统,认真梳理并定期更新可供安置的商品房源,要求开发商在持有购房券的棚改居民商品房备案价的基础上,下浮一定比例给予优惠,让利于民。借助房产超市这个平台,组织“房产大篷车”进镇、进社区、进矿区活动,把政策和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房产超市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智慧房产超市,推行“朝九晚五”和“弹性工作制”,节假日不间断工作,锻造服务和管理的“金字招牌”,群众满意度达到99%。房产超市实现了由企业“上菜”、群众“选菜”、政策“配菜”到部门“送菜”的闭环服务,满足了市民改善性住房消费、农民工进城购房等多种需求,在房地产去库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田子超 胡林林 周源
  城镇棚户区改造与城市设计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
  城镇棚户区改造与城市特色建设专题研究班于10月13日上午和17日下午分别围绕城镇棚户区改造、城市设计两大主题展开了分组研讨。学员们分享了各地区的经验做法,反映了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 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棚改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当前工作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棚户区改造在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对棚改工作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体制机制问题缺少统筹考虑。
  二是棚改工作中的瓶颈和基础性问题始终无法破解。存在“历史性违法违章建筑如何处理尚不明确;针对城中村集体土地征迁补偿、农民宅基地面积标准等问题,国家尚未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和指导文件;棚改房的使用年限没有界定”等问题。棚户区改造后,土地和住房的使用年限如何界定,没有形成共识。
  三是拆迁成本高、时间长,工作推进难度大。由于长期以来监管不到位,违法违章建筑丛生,拆迁成本高、时间长,已成为工作中的“头号难题”。
  四是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棚改资金只能用于建设安置房,不允许用于征地、配套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等,支持力度不够;银行贷款资金审批环节过多、过于复杂;政策性银行虽然对棚改支持力度大,但不少城市反映,贷款资金到位慢,甚至处处设阻。
  五是棚改工作缺少统筹考虑,科学性不够。很多城市把棚改项目作为分散的独立项目,没有进行全市统筹考虑和综合平衡。忽视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一拆了之”。一些城市采取就地安置的办法,为了平衡资金,容积率超过3.0,不仅没有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历史欠账,还人为提高了人口密度。一些城市在棚改中,集中建设安置区,中低收入群体高度集中,极易形成新的棚户区,增加了社会不稳定隐患。
  ■ 针对棚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把“棚户区改造”扩大为“城市有机更新”,将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双修”与棚改捆绑在一起,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抓手。建议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长期持续推进。棚造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研究棚改与经济增长、城市功能、人民生活的关系,提前谋划后续相关问题。建议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
  二是加强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员们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棚改工作中最基础性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的衔接。
  三是加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大与审计部门的沟通力度,通过审计促进工作。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协调最高法,介入征地拆迁中的行政诉讼问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切实解决拆迁难题。建议财政部在政府购买服务上应限额宽泛一些。
  四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补足资金短板。建议中央提高棚户区改造的补助标准,增加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基础设施配套的支持,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补助力度。建议国开行、农发行加大对棚改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棚改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管程序。一些地区每年工期只有7~8个月甚至更短,在贷款批复、使用政策方面要予以特殊支持。
  五是加强“老少边穷”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陆地边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棚改工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六是科学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棚户区改造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要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培育特色文化、彰显城市建筑风格。注重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对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不仅要建设新的安置房,更要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城市绿色步行系统,提升城市功能。
  ■ 城市设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缺乏法律依据。城市总规和控制性详规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力,而城市设计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依据,尤其在操作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是缺乏刚性约束。城市设计方案往往体现的是“领导意志”,领导一句话,设计方案随时可以修改,缺乏科学性和刚性。城市整体规划有了,但是每个地段、区块的城市设计主要由开发商完成,一些开发商“一张图纸走全国”,与当地的城市风貌不协调。
  三是城市设计水平不高。对地域文化挖掘不深,城市中历史风貌的保护、文化的传承及新老城区的交接融合不够。观念不够统一,打造特色城市的氛围不足,缺少城市文化自信。目前采取的招标方式,往往选不到合适的编制单位,编制的方案存在水平不高、不符合城市地域特色等问题。
  四是资金保障不足。城市设计没有纳入法定规划,设计费用没有得到政府财力的有力支持。
  五是人才较为缺乏。很多大学没有设置城市设计专业,只在研究生阶段才设置该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同时,为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的规划设计单位,高水平的城市设计人才也较为缺乏。
  ■ 针对城市设计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城市设计是一项事关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公共空间以及城镇功能的综合性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城市设计和特色城市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确定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出台编制办法,对于全国各地不同城市共性问题作出规定,明确编制内容、指标控制等。出台城市设计审批和管理办法,规范相关审批程序,明确管理内容,指导实践工作。
  三是强化城市设计刚性。将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城市色彩、风貌管控、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做成刚性条款。解决城市规划管理当中长官意识“有权任性”和开发商“有钱任性”的问题。建议城市规划设计修订特别是项目实施引入听证和公示制度,以便监督。
  四是挖掘特色传承历史。以人为本,城市的特色和风貌必须注重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特色,符合当地居民生活生产习惯,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在落实规划、指导设计包括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上的重要作用。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把城市风貌设计提升到整个城市的层面上,从而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五是加强资金和人才保障。系统研究招投标、设计费、机构设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向具有成功经验的地方学习,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逄宗展 赵莹 汪静如
  城市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
  在专题研究班的整体课程中,专家型领导的授课最为精彩。以10月15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专题讲座为例,除研究班学员外,一些同行业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专程过来听讲,场面十分火爆。
  单霁翔此次讲课的题目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他介绍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中,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和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两大方向,用大量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城市建设发展中应避免的问题和应采取的举措,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惟有保留下来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才会使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城市永远焕发着悠久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单霁翔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文化建设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由此更可以看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紧迫性。
  ● 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 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座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 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
  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它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而这些项目却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 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但是,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为了气势而不顾城市环境,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大量新的建筑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
  ● 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
  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市环境与城市的生态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研究城市环境的基点应该是如何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但是,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和征服来满足自身发展欲望,致使环境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
  ● 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人们更多地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但是,一些城市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和城市精神的培育,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实际上是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 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
  城市管理不但要为人们提供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提供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管理。但是,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由于不能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导致往往城市问题已然成堆,才采取各种应急与补救措施。“城市病”所产生的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
  ● 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
  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但是,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
  单霁翔告诉笔者,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并不是认为现代化城市不应该重视城市功能,反而城市必须不断努力满足全体市民的各种功能需求。城市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经济积累以及建设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文化的发展,城市不仅具有功能,而且应该拥有文化。
  此外,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也不是简单的词语转换,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从古物—文物—文化遗产,反映出人类认识由注重物质财富,向注重文化内涵、再向注重精神领域的不断进步。与文物的概念相比,文化遗产的概念更为宽广、更为综合、更为深刻。“当代人并不能因为现时的优势而有权独享,甚而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未来世代同样有权利与历史和祖先进行情感和理智的交流,吸取智慧和力量。” 单霁翔深情呼吁。杜凡 张海荣 牛慧丽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习近平为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7日下午在北京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