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供水1年流失量相当于2000个昆明湖
水资源浪费面面观
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已经到了要为每一滴水而战的时刻,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中国缺水令人担忧,但当前中国水资源的浪费更加令人痛心疾首。
在农村,农业灌溉用水消耗量巨大,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45%。《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东北、西北、华北部分粮食产区采访发现,许多农田仍在沿用相对粗放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消耗浪费巨大,有的农田产出甚至接近“一斤粮食一吨(立方米)水”的程度。
在城市,全国669个城市缺水70亿立方米以上,若不超采地下水,城市水资源缺口将达100亿立方米以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地面沉陷、水源污染等现象纷纷出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漏失在15%左右,如果加大投入修整使漏失率降低到5%的水平,即可节水52亿立方米。”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说。这一数字保守计算相当于2000多个昆明湖水量,接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规划调水量100多亿立方米的一半。
更有甚者,记者近日在北方部分缺水城市采访调查发现,“圈水造景”之风已到普遍乃至泛滥程度。地方政府动辄投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十亿元,或用橡胶坝“拦河造景”,或挖地成湖,或巨型喷泉林立,更有的不切实际大植耗水型树种草皮。
农业用水:一斤粮食一吨水
作为最大“耗水户”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消耗量巨大。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了解到,宁夏农业灌溉年引水约63亿立方米,扣除排走的水实际消耗约38亿立方米,全区粮食年产量375万吨左右,相当于一立方米水换来2斤粮。一位水利干部说:“当地最费水的是小麦,亩均用水550方,才打700斤,相当于一立方米水换1.2斤粮。”
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桦川县,水务局副局长艾新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水田区地表水灌溉亩平均用水量为1000立方米,地下水井灌溉亩平均用水量为650立方米左右。地表水灌溉的水稻亩产量在1200~1400斤,地下水灌溉的水稻亩产量在1000~1100斤。折算下来,一立方米地表水‘灌’出1.2~1.4斤水稻,一立方米地下水换来的水稻略多一些,也仅为1.6斤左右。”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的一位干部说,西部河套灌区总面积900多万亩,年产粮食40多亿斤,消耗40多亿立方米地表水,相当于一立方米水换一斤粮。东部通辽灌区以地下水井灌溉为主,井灌水的利用率高,加上玉米产量高,能达到一立方米水换7斤粮。
为加强农业有效灌溉,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但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2,仍远低于发达国家0.7以上的水平。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农业工程节水的配套建设仍然缺乏,“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在位于松花江流域的桦川县,当地4个灌区中只有悦来灌区的田间配套率达到80%以上,其他中小灌区的田间配套率只有40%左右。因此,悦来灌区的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到了0.54,其他灌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6。
哈尔滨市水务局灌区管理处处长于润波说,哈尔滨市灌区70%工程不配套,有的渠首工程都是临时性的,供水更多是靠人来控制,而不是工程控制。目前,骨干渠道衬砌率能达到20%,大部分渠道仍是土渠。如果干渠能全部衬砌,用水系数就能达到0.6。以哈尔滨市的灌溉用水量,用水系数提高0.1,一年就可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
此外,一些规划项目进展缓慢,也影响了水利工程预期效能的发挥。东北某省一处灌区新泵站的建设,从1998年就开始谋划,直到2009年才开工建设。而有的水利工程,已经规划多年了还没有动静。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有农民不解地说,“灌溉站既然花钱从江里把水提升上来,为什么不管理一下水渠渗漏的事儿?”
城市供水:一年漏掉2000个昆明湖
受访专家指出,城市供水一年损失2000多个昆明湖水量,两年损失一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量,可谓触目惊心,如果能够科学维护和封堵漏洞,完全可以减少调水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有效改善我国水环境恶化趋势。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管网老化、质量不过关、建设标准低等因素,是导致城市供水流失量最大的原因。许多地方“重地上建设,轻地下规划”之举,同样成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的通病。
哈尔滨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关环宇说,哈尔滨全市市政供水干线总长约1000公里,城市供水管网老旧,冬夏温差大,热胀冷缩也导致破损严重。其中有日伪时期建设的十多公里供水管线仍在使用,已经旧到无法容忍的地步。
石家庄市水务集团党委书记刘建波反映,初步统计,全市目前1200公里供水管网,质量参差不齐,有混凝土管、塑料管、生铁管网等。特别是个别老街下边,七八十年前修建的供水管道还在使用。虽然年限到了,但一直没有更新。城市年年扩,城建天天搞,施工时动不动就碰到管网,全市每年发生大小1000多次爆管,大量自来水白白流失,代价很大。
呼和浩特市供水分公司经理李刚说,表面的跑冒滴漏容易察觉,但地下管网漏水很多时候都没法及时发现,水资源大量流失,高时达到20%以上。“大规模的用水管网改造是不现实的,像呼和浩特这种城市,全部改造得几百亿元,政府根本投不起。”
宁夏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光儒认为,城市用水管网建设漏损率较高,是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层层转包,偷工减料等现象突出,管网质量较差,还不如之前的铸铁管道,很容易造成渗漏、爆管等。
此外,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供水公司反映,由于消防用水没有计量表,星罗棋布的消防栓已经成为一些绿化公司、洒水车甚至不法分子盗水的主要目标,“消防栓黑洞”成为城市水资源流失大户。
“去年我们就破获一起案件,一名不法分子开着罐车,经常从消防栓上盗窃自来水,然后卖给绿化公司或工地。”刘建波说,此类现象在全国很普遍。而多地水务部门干部反映,消防栓几乎每50米就至少有一个,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操作简单,出水量大,接上水管几分钟就一车。除了不法分子盗窃,绿化公司、洒水车等也经常“借用”消防水。
近年来,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迅猛发展,私接管道现象突出,“趁夜盗水”异军突起,也给供水部门带来监管难题。多地供水部门说,水务执法大队只能采取蹲坑或巡查的办法,甚至不得不从公安部门借人协助办案。但这些场所往往社会背景复杂,水务部门谈判处理时经常处于劣势。为打击洗浴等用水大户的偷水行为,哈尔滨水务部门2012年与公安等联合开展打击偷窃水专项行动,当年供水干线产销差率就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滴水式流失”也是城市供水流失的普遍现象。根据公开资料: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至少流掉1~6立方米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流掉3~25立方米水。一个城市,如果有几万个水龙头拧不紧、几万个马桶漏水,水资源损失量就难以估量。
“家庭用水重复利用率过低,也造成水源浪费。”内蒙古社科院经研所所长于光军说,冲马桶、淘米洗菜、洗脸洗手、刷锅洗碗等浪费的水量实际上也很大,如果能够达到重复利用,对资源节约是一个巨大进步。“如果有人能够设计一个适合家庭使用的小型循环利用水系统,我估计下辈子都不愁吃喝了,市场潜力绝对巨大。”
缺水城市“圈水造景”怪相
一边是“水荒”日甚一日逼近,一边却是打着“宜居城市”等旗号大规模圈水造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粗略梳理发现,几乎每个北方设区市都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生态水景”。特别是黄河流域沿岸城市,城城造水景,大的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已到泛滥程度。
几年前,几乎完全靠黄河指标水养活的宁夏石嘴山市不惜重金,规划建设起比5个西湖面积还要大的人工湖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而在北方某省,十几个地级市全部实施了“拦河造湖”工程,至少三个提出或建成“环城水网”走马行船。记者发现,这些水景的水源主要依靠城市自来水,少数中水和其他水源,有的只能靠买水维持短时的“风光”。
受访专家学者指出,建立在不尊重生态规律基础上的水景,必将带来难以挽回的灾难。“喝的水都没了,还建什么耗水型环城水系、生态水景?”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多数环城水系水质并不乐观,有的甚至呈暗黑色。
此外,浩大工程也使财政背上沉重包袱。记者粗略统计,各地“圈水造景”无不是大手笔,动辄上千万、几亿直至百亿元。多位专家和干部分析说,除了市场融资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也很大,特别是水系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成本不断增长。北方多数省会城市年财政收入也不过几百亿元,这笔支出无疑是沉重负担。
除了“圈水造景”,水岸边铺高档草皮,栽植稀有树种,也带来巨大的维护费用。吴季松说,铺草皮栽树木必须因地制宜,不然就是浪费。极度缺水的北方某市前几年在广场栽种了阔叶树种,因管理不善、耗水巨大等,后来全部死掉,只好重新更换针叶类树种。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圈水造景”背后,是畸形的政绩观作祟。记者在不少城市采访发现,“圈水造景”的口号都很响亮,但实质上:一为面子,好看有政绩;二为房子,价格提升有票子;三为招商,项目一来GDP就涨。
“许多干部视水为无物,一声令下就能调来,根本没有把水放到等同甚至超过油气等资源的战略高度上。”诸多专家认为,“圈水造景”泛滥的背后,说明一些地方党政干部基本没有水资源节约意识,没有水源危机的忧患意识,没有水法在上的守法自律意识。
“干部的考核选拔机制不正确,直接导致了这种折腾式的造景现象。一些干部功利主义盛行,违背规律圈水造景。”原河北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日认为,一些为可持续发展默默无闻作出贡献、按规矩办事的干部得不到提拔,而一些通过大造形象工程表面风光的干部却得到重用。“必须制约干部的政绩冲动,设立专家咨询队伍,并真正实施领导集体决策制度,才能减少这些不正常现象。”
吴季松说,维系生态平衡,要用系统思维。“各地大建生态水景,有许多是胡闹的,是乱花老百姓钱的,甚至连原来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修复生态?生态修复绝不是挖个湖、修条河、建个喷泉就行的。”一些专家呼吁,国家应加快出台细化的河流取水、蓄水管理法规,刹住因利益驱动乱圈“景观水”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