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20957名教师“县管校用”

10.09.2014  10:41

    为了打破原有“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教师队伍僵滞和自足状态,我市从“大成都”的全局着眼,在保证教师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动态均衡调节,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挖掘教师个人潜能、保证教育教学效益。按照“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稳步推进”的原则,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县管校用”实施力度,全市已有20957名教师由“学校人”变为了“系统人”——教师不再属于某学校,可以方便地在县域内调配和流动,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据悉,我市自2011年底重新制定新的教师编制配备标准后,已建立起由市、县两级行政和市、县、校三级业务组成的“两纵三横”行政和业务管理结构,率先使城乡中小学编制达到国家城市编制标准,即小学1∶19、初中1∶13.5、高中1∶12.5。

     教师队伍建设重业务也重师德

    我市一直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通过不断锻造教师队伍,有效提升成都教育水准。按照计划,到2020年,我市将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率先在中西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2012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公办小学教师获得专科学历、初中教师获得本科学历,高中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学位)分别奖励1800元/人、1800元/人和6000元/人。同时规定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必须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新补充的初中和高中教师必须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高中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不低于20%,通过培养、招聘、引进等方式,增加全市高学历教师的比例。

    我市还十分重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去年8月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提出要“引导广大教师着力养成‘爱生如子、爱岗敬业、廉洁奉献’的职业操守”、“着力营造新型师生关系”,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 评先评优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县管校用”促进教师交流互动

    2012年,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在全市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用”,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义务教育教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教学岗位实施办法,健全教师退出机制。与此同时,我市还完善了“市域统筹”的教师交流机制,通过教育圈层融合发展,以城乡交流为核心,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跨区域干部、教师交流工作,以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按照规定,城区(含县城)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超过9年的,首先交流到农村学校或相对薄弱学校任职;每年在县域内教师交流人数不低于应交流人数的15%,骨干教师交流人数不低于同级骨干教师人数的15%。

    据了解,我市通过实施农村学校教师补贴、专项奖励等方式,强化支教教师的待遇保障;深入实施“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成都市师范生免费教育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等,吸引名优退休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我市还着力建设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实行区域对区域、学校对学校的对口帮扶合作制度,搭建城乡教师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探索了以市级骨干教师和薄弱学科教师为对象的进城跟岗研修培训模式,以“教育集团”“一对一捆绑发展”“基地辐射发展”为内容的城乡教师培训机构跨圈层结对的“青蒲”模式,以武侯、青羊为代表的城区优秀培训机构通过承担骨干教师培训辐射农村教师培训的模式。(记者 周波)

    原标题: 2万余名教师“县管校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