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山体垮塌后续:6轮生命体征探测 暂未发现人员伤亡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朱雪黎) 德阳绵竹市老汉(旺)清(平)路小岗剑路段高位山体垮塌灾害抢险救援1月21日下午5时最新消息:
目前,600余人的正全力投入抢险救援工作,采取的抢险救援措施主要包括:
(一)构建应急抢险指挥体系。 成立“1•19”汉清路小岗剑山体垮塌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设应急抢险救援组、灾发时段车辆行人通过核查组、险情监测监控组、医疗救护保障组、交通管控组、沿线乡镇群众生产生活保障组、综合协调及后勤保障组等7个工作小组,德阳、绵竹两级政府与省政府应急工作指导组形成三级联动指挥体系,指挥部已先后召开10次会议会商研究部署抢险救援工作。
(二)全力搜寻核查确保生命安全。 通过六种方式全面核查,暂未发现人员伤亡。
一是通过调集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在垮塌现场先后开展了6轮次生命体征探测,出动1架无人机现场勘查灾情,目前暂未发现有生命迹象。二是组织移动、联通、电信公司采用通信定位技术进行探测、筛查,排查山体垮塌区域该时段通讯信号1500余条,证实持机人均安全。三是通过比对垮塌点上下路段车辆通过视频资料,对102台过往车辆进行排查核实,已证实78台车辆及驾驶人员安全,其余24台车辆无法通过电话方式核实(12台车主预留电话错误,4台车主预留电话为空号,1台车主电话停机,1台车主预留电话多次拨打无人接听,2台车主关机,2台车是套牌车,2台车是无牌车),正通过人口信息查找。四是对有车辆可能经过事发地的10户企业进行排查,未发现有失踪人员和车辆。五是对事发地附近的3个乡镇进行拉网式入村入户走访,截至目前清平镇2600余人已核查完毕,汉旺镇、天池乡正在全面核查,暂未收到失踪车辆、人员的报告。六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向社会发布信息,目前尚未收到失踪车辆、人员报告。
(三)加强灾情监测防止次生灾害。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专家到现场对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安排100名警员在垮塌区上下路段设立卡口,实施断道警戒。在垮塌体对岸、上下路段设置4个监测点,安排专人24小时监测垮塌山体、路段地质地表毁损情况和河流水体变化情况,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组织600余人,出动40台套机具按照专家指导方案,全力转运塌方体,持续搜寻有无车辆、人员掩埋情况。
(四)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对可能受交通中断影响的相邻乡镇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目前物资储备充足,能够满足正常生产生活需要。可代替受灾中断的老汉清路通行的在建绵茂路(汉旺—清平段)隧道已具备人行通行能力,能够保障群众应急通行和应急物资运送需求,并已安排专用车辆免费转运确需出行的群众和物资。目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目前,抢险救援工作仍在继续,接下来的重点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高密度大范围搜寻核查。 始终把人员搜寻救援放在第一位,尽一切努力,采取多种手段全面仔细核查,抓紧确认有无车辆和人员被塌方掩埋。全力组织好现场搜寻和生命探测;在事发地周边乡镇充分依靠基层组织和企业,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核查,逐户调查走访,核实准确所有在灾害发生时间段前后通行小岗剑路段的车辆和通行人员;在全市或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核实有无失联车辆、人员。
二是继续抓好灾害现场抢险排险。 进一步加强灾情分析研判,在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和省交通运输厅等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深入研判高位山体垮塌灾害的诱因及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按照省、市专家会商制定的救援技术方案和防治措施,科学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对垮塌路段的山体、道路、河道实施综合整治,对可作业的工作面,最大限度地安排人力和机具开展作业,加快抢险搜寻和抢通保通进度,并于今年汛期前完成堵塞河道的清淤除险防堵工作;加快绵茂路建设,尽早实现通车,替代老汉清路的通行;同时,抓紧制定老汉清路改造方案,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和车辆安全方便通行。
三是继续做好管控监测。 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发布交通管制公告,进一步加强现场交通管控,全路段设置地灾预警哨,严禁无关社会车辆、人员进入抢险救援现场,维护好抢险救援现场秩序;继续做好垮塌区域监测,实行隐患点24小时监测值守,坚决防止次生灾害引起人员伤亡。
四是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 进一步做好抢通保通工作,确保周边群众的交通出行安全和生产生活便捷,抓好汉清路沿线群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应急通道安全保障;组织干部继续深入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确保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抢险救援指挥部明确表示,后续抢险救援工作情况将会及时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