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垃圾困扰老旧小区 成都社区经验:环境卫生纳入自治

27.09.2014  08:01

 
成都祥和里自治委员会设立的环境星级评比和流动红旗。

 
成都某老小区内环境脏乱差。

    原标题: 高空垃圾困扰老旧小区 社区经验:环境卫生纳入自治

原本是遮风挡雨的雨棚,如今却变成了“垃圾场”;居民生活垃圾不扔到统一的垃圾箱,反而是东一堆、西一堆在小区乱扔……这些小区院落的卫生问题经常困扰着市民。

从9月17日本报推出“社区生态大调查”活动以来,社区环境卫生尤其受到读者关注。不少市民纷纷“吐槽”各自小区卫生脏乱差、管理不周的问题,其中反映情况最多的是一些年头较久的老小区居民。

这些小区常常没有物管或居民自治组织,小区的管理由门卫或个人承担,管理难度大,而社区也只能以劝导为主,并没有权力处罚。

居民吐槽小区二楼平台 成了“垃圾箱

根据孙先生反映的情况,记者来到了他所居住的小区。不少一楼、二楼的住户窗前都搭有雨棚,但在这些雨棚上,都可以看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垃圾。

牛奶袋、烟蒂、骨头、水果,什么垃圾都有,时间久了就很臭。”在这之前,孙先生和其他住户也找过小区的物业和保安商讨解决办法,但是因为无法确认是谁扔的,所以往往是不了了之。小区保安邹先生也向记者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平常也只能贴点告示,提醒大家注意,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与孙先生一样被“高空垃圾”所扰的,还有新鸿社区的居民李女士。“天气热的时候都不敢开窗户,蚊子和苍蝇太多。”李女士住在3楼,楼下是2楼住户的平台,这里俨然已经成为垃圾的重灾区,“什么生活垃圾都有,尤其是烟头最多,后来2楼住户装了一个很大的雨棚,半路倒是拦截了一些垃圾,但是雨棚上面全是被烟头烫坏的洞洞眼眼。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小区二楼的平台几乎成了没人管的“垃圾箱”,许多物业除了加大清理外,几乎没有什么办法。李女士认为,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仅污染小区环境,更危险的是“高空坠物”可能成为“杀手”,伤害到楼下的行人。

楼栋刚清扫完 就有人扔垃圾

我在这里住了30年,确实一步步感受到了这个小区居住环境的变化。”李女士说,虽然现在相比过去已经好了很多,但是小区的楼梯间、中庭、过道还是有很多垃圾,“有的人自己穿得干干净净,却尽往小区地上乱扔垃圾,我经常是看不下去了,就自己动手打扫。

记者在新鸿社区楼栋间的很多卫生死角、绿化带和小区道路上,都看到了诸如糖纸、柚子皮、食品包装袋等垃圾。虽然小区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公共垃圾桶,但是在垃圾桶外面,却堆放着各种垃圾。很多楼栋长反映,刚清扫了楼栋,就有人扔垃圾。

社区对策推行居民自治显成效

7月6日:16栋1单元租房户小伙子将生活垃圾扔下楼,影响大院环境卫生,我得到反映后立即到他家做工作。由于此租房户才搬来,又是才来城市打工,未养成好习惯,通过做工作,他保证再也不向楼下扔东西。”这是新鸿社区15、16号院落的自治小组组长杨建蓉今年众多工作日记中的一篇。

我2002年搬来这个小区,这里一直没专人打扫整治,现在让居民自己来管理自己的院落,几个月来,我们在不断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实施,就是为了努力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杨建蓉说,在推行居民自治制度以后,很多院落确实显现出了成效。

据了解,新鸿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共计63栋居民楼,住户3926户,居民近1.2万人,是一个人口密集度高、网管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除去14栋居民楼有人管理之外,其他楼栋甚至没有物业管理,治安、卫生、垃圾处置费收取、管道疏散等日常管理均由社区负责。

人人都是清洁员和监督员

社区的环境卫生与每个居民息息相关,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与否,直接关系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许多老旧小区、“三无院落”(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经过一番整治改造,旧貌换新颜。2012年,成都首个社区环境自治组织在猛追湾街道祥和里社区成立。

我们的宗旨是让人人都成为环境清洁员、环境监督员,让社区环境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个居民的事,每个商家的事。”祥和里社区环境自治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祥和里是有名的餐饮一条街,社区内大部分的院落建于上世纪90年代,老旧小区多、餐饮企业多,使这里的环境卫生治理任务很重。

祥和里景观街沿线46个商家及临街17个院落首批400多居民,加盟“社区环境自治协会”之后,有专门的志愿者负责环境卫生,相当于建立起了“社区环境自治圆桌对话”机制,“如果商铺门口的卫生没做好,影响了环境,一方面志愿者会帮忙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还由自治组织协调几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共同维护社区的环境卫生。

如今社区担任的角色早已转变。”桂王桥社区居委会主任刘亚娟认为,以往很多年龄较大的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就是像“闲人马大姐”那样,不仅要解决邻里纠纷、处理院落事务,还要帮助居民解决类似介绍对象、找工作这类私事。

实际上,社区工作也只是指导、协调,并没有权力处罚。”刘亚娟告诉记者,很多院落的管理责任都落在了门卫和社区家属委员会(简称“家委会”)身上,社区每月会对院落门卫进行一次培训交流会,每季度召集各个家委会召开院落管理交流会,强调院落卫生和安全等工作。”此外,从2008年起,每个社区每年都会从区政府得到一笔公共服务资金,这些资金专门用来投入到院落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周家夷摄影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