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王坪村推行“三亲、三带、三本账”群众工作法

28.04.2014  12:50

  2011年10月,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决定对位于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进行扩建和修缮。2012年5月9日,陵园修缮完成并开园。陵园由过去的35亩扩建至350亩,保护区范围达1800亩,整个陵园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受到了党政军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与此同时,在“巴山新居”聚居点,126套川东北农家小院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

  短短7个月时间,能完成如此浩瀚的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王坪村探索出有效、管用的“三亲、三带、三本账”群众工作法,老百姓充分享有了参与村社事务的权利。

  亲民、亲访、亲贫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和谐原本在上海、北京务工的王坪村村民王怡丹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2012年,烈士陵园开园后,王怡丹辞去工作回到老家,在村支部书记王兆富的帮助下办起了“根据地农家乐”。去年,这家农家乐营业额达40余万元,纯利润达15万元。

  把群众是否受益作为工作的基本取向是王坪村在开展群众工作时遵循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在农家小院,还是在田间地头,从“难啃”的房屋拆迁工作到村民发展大计,王坪村统统问计于民,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发展所愿,通过“亲民、亲访”的做法,让群众做得了主、干部过得了硬、党群干群关系更和谐,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

  在房屋拆迁工作中,王坪村严格按照“五议(提议、初议、合议、审议、决议)”程序进行,在短短40天内就顺利完成了167户3万多平方米的拆迁任务,为红军烈士陵园整体修缮和“红区第一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王坪村通过“亲贫”活动,让村社干部、党员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结对帮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现帮扶机制,当“代理爸妈”和“代理儿媳”,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引导王军帅等30余名致富能手,与40余户贫困户“结穷亲”,在资金、技术和致富经验上手把手进行帮扶,帮助他们发展起了便民超市、花卉、“农家乐”等产业,带动了更多村民致富。

  支部带领、先进带头、能人带动

  带动群众一起致富

  “在基层,矛盾肯定是有的,关键还是要敢于直面矛盾。”王坪村村支书王兆富坦言,基层工作不是不好做,而是要找对方法。王坪村采用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支部带领、先进带头、能人带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烈士陵园扩建和新村建设期间,王坪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在面临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坟墓迁移、新居安排时,没有犹豫,带头主动拆除自家房屋,充分发挥了标杆作用。

  王晶莹、刘念是“一九三三”农家乐的老板,夫妻俩在开办“农家乐”前,在成都发展。土地被征收,2011年底受村“两委”邀请,两人回家办“农家乐”,去年他们的营业额达70万元,除去开销后净赚20余万元。在王晶莹、刘念夫妇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发展餐饮娱乐、有机农业,带来稳定收入。

  民生账、和谐账、发展账

  记录群众生活巨变

  在王坪村“两委”办公室,有三本厚厚的台账。“民生账、和谐账、发展帐”,记录着王坪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群众的幸福生活、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其中一本民生账簿里,记录了从2010年以来,村里路、水、电、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道路铺成沥青水泥路面,村里有了自来水厂,村民用上了“放心电”,学校新建了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套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起了80余平方米、有4个床位的村卫生站;光纤和闭路电视户户通,实现了与外部世界的无缝连接;天然气主管已经埋设完毕,年底可实现通气;在聚居点建起了乡村休闲广场,添置了健身设施……这些都反映了近年来王坪村发生的巨变。

  王坪村发展指导思想、发展规划、发展路径和发展措施等情况,在发展账中一目了然,勾画出王坪村美好的发展前景:依托红色优势、生态优势、交通优势(巴万高速),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要求,大力实施红色文化保护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素质提升四大工程,到2015年把(巴万高速),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要求,大力实施红色文化保护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素质提升四大工程,到2015年把王坪村打造成全国红区第一村的发展目标。